消费关注 | 《医美消费者100条避坑维权指南》发布

3.15诚搜网
2025-08-22
300

近日,北京医美镜医疗美容争议研究与调解中心发布了《医美消费者100条避坑维权指南》,从六大维度系统梳理了医美消费中的常见陷阱与防范措施,助力消费者在医美消费中识别风险、维护自身权益。该《指南》的发布正值医美行业规模持续扩大,而非法行医、虚假宣传、产品造假等乱象多发的背景之下,旨在为消费者提供实用、全面的指引。

《指南》提示消费者,应首先注意甄别医美机构与人员的资质。医美机构分为四类资质等级,不同机构可开展的项目范围有严格限制,例如诊所仅允许开展注射、激光等非手术类项目,不得实施颌面轮廓修改等复杂手术。消费者务必核实医师的《执业医师证书》原件及执业范围,如涉及外籍医生,还需查验其《外国医师短期行医许可证》,以杜绝非法行医风险。

在产品与设备方面,《指南》建议消费者确认注射类产品须标注“械”或“药”准字号,机构应现场拆封并允许消费者核对产品包装信息与国家药监局备案是否一致,同时要警惕分装产品及无中文标识的进口设备。对于热玛吉、超声刀等常用设备,消费者应主动查看官方授权证书及定期维护记录,避免因使用山寨或老化设备导致皮肤受损。

针对医美行业中普遍存在的营销误导行为,《指南》也提出了防范建议,如警惕“100%有效”“零风险”等绝对化宣传语,防范低价引流后加价、免费体验陷阱,以及社交平台“达人”虚假推广和直播秒杀套路。《指南》建议消费者将所有费用明细写入合同,拒绝未经线下面诊的远程诊疗,并通过多种渠道交叉核实机构资质,以理性辨别宣传真伪。

在维权与投诉方面,《指南》系统梳理了从证据收集到法律诉讼的全流程指引。纠纷发生后,消费者应第一时间保存合同、缴费凭证、病历、术前术后照片等关键证据,并优先通过第三方专业调解机构或12315平台投诉。若涉及医疗事故,应及时申请医疗损害鉴定。《指南》同时提醒消费者警惕不具备合法资质的维权代理,避免陷入二次陷阱。

多位消费者对该《指南》表示欢迎。北京的王女士称,《指南》帮助她了解到如何查验机构与医师资质,心里更踏实了;上海的冯女士则结合自身被“低价引流”后加价的经历,认为《指南》中“事先明确费用并写入合同”的建议非常实用。

部分医美机构也表示将参照《指南》优化服务流程,包括主动公示机构及医师资质、提供产品备案信息查询服务、完善术前术后管理等环节。中国法学会3·15医疗美容消费论坛组委会秘书长刘锋指出,该《指南》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引,也有助于推动医美机构加强自律,对净化行业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来源 | 315诚搜网


关键词: 避坑维权指南

因为有你 新闻才更精彩

欢迎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