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低GI食品(血糖生成指数≤55的食品)凭借“控糖”“健康”标签迅速走红,成为追求科学饮食消费者的新选择。然而《中国消费者报》调查发现,面对这一新兴概念,超九成消费者存在显著认知误区,甚至将低GI简单等同于“无糖”或“减肥神器”,潜在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其中2型糖尿病占90%,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主要诱因之一。在此背景下,低GI食品市场快速扩张。某即食品牌透露,其低GI黏豆包、馒头等产品复购率远超普通商品,电商平台搜索量和销售额自2022年起持续攀升。全球绿色联盟认证中心表示,目前通过认证的低GI食品已超200种。
然而消费者普遍存在四大认知误区:
一是混淆“低GI”与“无糖”。专家指出,低GI评价的是碳水化合物“质量”而非糖分含量,部分无糖食品因使用精加工原料,GI值反而更高;
二是误当作减肥万能品。实际高油脂食物(如油炸食品、月饼)可能GI值较低但热量超标,反而促进体重增加;
三是盲目认定水果均属低GI。口感甜的水果多为中高GI,需根据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含量综合判断;
四是忽视加工方式的影响。同一食材不同做法GI值差异显著,如小米粥GI高达94,而小米饭仅64。
专家强调,低GI食品需科学选用。烹饪方式、温度甚至进食温度均会影响GI值,例如油炸虽降低GI却引入健康风险,热土豆GI为85而放凉后降至54。目前行业正推动标准制定,未来将排除高能量食物冒充低GI的行为。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专家提醒,低GI食品是健康管理的工具而非万能解药,消费者应结合自身需求,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理性选择,避免被营销话术误导。
来源 | 315诚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