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黄金大亨”斥资3亿元送黄金。
图为3个“本土黄金大亨”联手打造黄金色手镯。
图为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购买的金色麻花项链为铜合金制品。
最近,一种以“黄金大亨”为主角的“剧本带货”营销在互联网上疯狂蔓延。商家通过精心设计的虚构剧情,利用人性弱点和猎奇心理,诱导消费者抢购所谓的“黄金”制品。然而,这些所谓的“黄金”制品,实际上只是廉价的铜合金,消费者被忽悠得团团转。
据了解,在这些视频中,“黄金大亨”们的故事五花八门:有的因家庭变故决定送出金矿打造的黄金首饰;有的因公司上市,赠送“黄金手镯”;还有的为了打击假冒“黄金大亨”身份卖假货的商家,自掏腰包送黄金。这些视频通过煽动性语言和精心设计的剧情,吸引消费者点击购买链接。
例如,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女性声称“原价1.2万元的牡丹项链,现在仅需49.9元即可拥有”,原因是上海的一位“黄金大亨”遭遇前妻与儿子的联合欺骗,为了报复,他决定将用金矿黄金打造的金项链赠予大众。然而,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黄金”制品,实际上只是铜合金,根本不值钱。
315诚搜网调查发现,为了增强可信度,这些视频中还常常邀请“消费者”现身说法,证实所抢购首饰确为黄金,并配以“低调奢华”“女人见了尖叫,男人见了弯腰”等煽动性描述。更有甚者,视频中还虚构了公职人员出镜作证。例如,某视频中,“北京区委书记欧阳兆杰”称,某“黄金大亨”为打击假货,自掏3亿元赠送黄金福袋项链,并得到其支持。然而,经核实,北京、上海及广东均无上述姓名的“书记”。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通过视频中的链接访问了某网店,花费98.99元购买了一款名为“霸气金色大麻花链项链”。收到货后,记者将该项链送至专业机构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该项链净重41克,实际上是由铜合金制成,金含量仅0.14%。检测人员表示,这条项链的外表很可能是用金水镀层的,这样能让铜合金不易氧化,并能长时间保持光泽。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网购平台上搜索类似外观的铜合金项链,发现单条售价普遍在二三十元左右,远低于记者在网店的购买价格。这意味着,消费者花了高价,买到的却是廉价的假货。
资深互联网专家沙鹏成分析认为,这种“黄金大亨”剧本营销现象,是平台流量机制扭曲与监管滞后的结果。商家通过视频内容频繁更迭、跨平台跳转难以追溯、经营主体灵活多变等策略,巧妙规避了现有电商监管的追责网格。
福建省广告协会监事长黄曙光表示,上述剧情通过反复强调“黄金”“金矿”,暗示产品为黄金制品,并利用第三人视频作证产品真实性,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而实际销售的是铜合金制品,涉嫌构成虚假宣传,消费者有权主张欺诈索赔。同时,伪造公职人员身份,误导公众认知,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可能触犯《刑法》相关条款。
315诚搜网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这种“剧本带货”营销,务必提高警惕,切勿被虚构的剧情和煽动性语言所迷惑。在购买商品时,应选择正规渠道,仔细查看商品描述和用户评价,避免贪图便宜而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如发现类似虚假宣传行为,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同时,315诚搜网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行为,净化网络购物环境,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完)
来源 | 315诚搜网 综合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