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乱象:虚假宣传、假冒伪劣,消费者如何维权?

3.15诚搜网
2025-03-15
786

近年来,跨境电商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买海外商品。然而,一些不法商家却利用跨境电商监管漏洞,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3月15日报道称,多位消费者投诉被一些跨境电商卖家宣称的所谓“保健品疗效”吸引,购买商品后却发现,不仅没有效果,再去追溯查询,境外根本没有这款产品。中国之声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标榜为“境外保健品”的商品,要么在其宣称的原产国并无销售,要么只是普通的膳食补充剂或益生菌,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宣传,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解决各种疑难病症的“神药”。

辽宁的消费者许先生表示,自己出现视疲劳症状后,他在多个社交平台看到有博主推荐“法国品牌格瑞索GRISSO”旗下多款产品,号称不仅可以缓解视疲劳,还有清肺、防脱发等功效。然而,许先生购买并服用了一个月后,却发现效果并不明显。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所谓的法国品牌,在法国根本找不到。

中国之声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进口保健品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些不法商家通过中介,以“空壳公司+虚拟地址”的模式,在境外注册公司,并获取境外产品条形码,然后在国内工厂生产产品。产品先出口再进口,或者干脆直接从国内发货,这些产品摇身一变,就成了所谓的“法国、新西兰高端保健品”。

例如,销售格瑞索产品的法国公司Biorêve碧欧芙,注册资本仅100欧元,主要业务为“非专业食品批发贸易”,法人代表洪杨来自河南省中牟县。该公司在法国的两个地址都是巴黎本地代理注册公司的中介企业,并非碧欧芙的独立地址。

据了解,这些通过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渠道以“食品”名义申报入境的产品,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等规定,除经国家监管部门注册或备案的保健食品外,普通食品严禁宣称任何功效。然而,一些不法商家却利用跨境电商监管漏洞,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针对此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徐小奔指出,当前互联网营销乱象根源在于宣传环节的监管空白。大量商品推广已从传统广告或产品页面推荐转向更具隐蔽性的“软性宣传”模式,例如博主推荐、“种草”笔记、直播话术等。这类行为的法律性质模糊,导致执法部门在认定其是否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制的广告行为时面临障碍。

面对跨境电商乱象,消费者该如何维权?徐小奔建议,消费者在购买跨境电商商品时,要提高警惕,注意甄别商品信息,不要轻信商家宣传。如果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或虚假宣传,可以向电商平台投诉,也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来源 | 315诚搜网 综合中国之声



关键词: 跨境电商乱象

因为有你 新闻才更精彩

欢迎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