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周刊微博
本刊记者 崔晓萌 何颖曦
一碗面吃进6种营养稳稳鞋,宝宝的第一双鞋有机营养核桃油,聪明宝宝加油站新手爸妈的选购指南宝宝第一口这么选不踩坑
对于很多新手父母来说,在究竟给孩子买什么婴幼儿产品问题上,总是希望尽其所能给孩子最好的。因此,不少儿童产品的宣传语、测评博文总能轻易击中他们的心,但这些产品也往往价格不菲,网上经常有家长晒出一个月动辄几万元的育儿花费清单。
但是,《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一些打着儿童、婴幼儿标识的产品,配料表却与普通产品相差不多,执行标准也并非婴幼儿专用标准,价格却高出好几倍。产品贴上婴幼儿专用后,为何身价倍增?高价真能买来放心吗?
某超市婴幼儿食品专区
小贝为孩子选购的辅食制作工具
家长选择价格更高的婴儿水为孩子冲奶粉 本刊记者 崔晓萌I摄
大数据 种草 背后的 假测评真推广
我总是一边吐槽,一边各种被大数据种草。95后宝妈小贝告诉记者,孩子从6个月起开始添加辅食,她便跟着社交媒体上的博主测评,为孩子购置了宝宝专用切菜板、刀具、恒温碗、辅食机、咬胶等。实际使用后,她发现很多东西用处不大。孩子每个阶段的食物需求不同,辅食机只开过几次,有些工具确实不太实用。小贝说道。
类似的母婴电器还有很多,产品广告很吸引人,但实际用起来麻烦,不少都闲置了。小贝举例说:比如恒温碗,虽然能保温但很费电,充电频率高,碗还沉,孩子不能自己拿着吃饭。
很多宝妈都面临类似情况。她们在选择母婴产品时,习惯将博主测评作为重要参考。然而,一些测评博主看似客观公正,打着宝妈们放心冲的口号,实则是在为某些品牌进行广告宣传。一些缺乏辨别能力的宝妈很容易掉入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之中。
据中消协发布的 第三方测评 对消费者权益影响的调查报告,其中披露了一些测评市场的乱象。报告显示,12个互联网平台的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中,有93.1%的账号存在测评标准问题,55.7%涉嫌商测一体、以商养测模式,更有5.7%存在虚假测评现象。
现在不少消费者习惯先看测评再入手产品,但假测评真推广在社交媒体上防不胜防。小贝很无奈,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做功课,却常因虚假测评被坑。什么时候博主推广能靠谱点啊?小贝发自肺腑的呼声是不少宝妈的共同期盼。
家长看配料表 本刊记者 崔晓萌I摄
挂上 婴幼儿 标签便售价大涨
除了假测评真推广,产品贴上婴幼儿专用标签(以下简称婴标)后价格成倍上涨也遭到不少宝妈吐槽。
不少家长反映,市面上很多婴幼儿用品宣传得高大上,实际却是妥妥的智商税。比如印有婴标的洗脸盆,我选的时候没有把它和普通脸盆作对比,后来发现二者材质一样,价格差多了。90后宝妈林林称。
不仅日用品,食品也是如此。林林在购物平台上发现,市场上加了婴标的面条,价格立马翻倍。以普通面条为例,一款规格为每袋900克的无盐普通挂面,售价 15.9元;而某品牌的婴幼儿面条,规格在160克到200克之间,每盒价格为39.8元至69.8元不等。但二者在配料表上几乎没有区别,只是后者额外添加了1%的钙、铁、锌、维生素等。
面对较大价差,该面条的品牌客服称:我们的宝宝面条是有机的,比正常面条更加软嫩,更易于吸收,还添加了多种营养元素,能让宝宝一口吃进 6 种营养,方便又快捷。权衡之下,林林最终还是选择了高价婴幼儿面条。
除了食品领域,要不要购买婴幼儿专门饮用的婴儿水,也难住了不少父母。从孩子开始喝奶粉、吃辅食起,小贝就开始囤起了某品牌推出的婴儿水。感觉标了婴标用起来才放心。虽然家人经常吐槽我,但我还是很坚持。和小贝一样,林林也在囤婴儿水。
此前,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市场上几款标有适合婴幼儿或适合孕婴字样的知名品牌婴儿水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这些所谓的婴儿水与同品牌的普通水在钙、钠、镁等矿物元素成分上并无显著差异,仅有的少量矿物质含量差异也只是源于产品产地和水质的自然差别。
许多产品仅仅是披上了婴标的 马甲,消费者以为购买到的是更优质的产品,事实上这些产品与普通产品并无太大差异,未必对得起其高昂的售价。
花了大价钱却买不到安心
贵就算了,就怕花了大价钱却买不到安心。85后小白也是典型的测评式养娃妈妈。给孩子选择吃穿用度时,小白一直坚持看测评,力求万无一失。
孩子开始添加辅食后,小白看了大量测评,选定了一个专做婴幼儿产品的品牌,给孩子买了水果溶豆、泡芙等零食。一段时间后,小白老公转发的新闻让她惊出一身冷汗该品牌有些零食执行的并非婴幼儿食品标准,而是普通膨化食品标准。
我第一感觉是完了,第二反应是万万没想到我那天天看游戏视频的老公也开始关心孩子吃啥了。小白说。
记者了解到,婴幼儿辅食作为婴幼儿继母乳或奶粉之后接触的第二类食品,其执行标准相比普通食品应更为严格,涵盖食品原料、营养指标等多方面要求。查询发现,目前婴幼儿辅食产品相关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 107702010)、《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和《辅食营养补充品》(GB 225702014)。
但是这些标准并不能完全覆盖目前市面上的所有婴幼儿辅助食品。一些产品仅执行《膨化食品》(GB 174012014)等普通食品标准,却仍以婴幼儿食品的名义进行宣传。
产品介绍写着宝宝零食、五大0添加,看着特别健康,买的时候很放心,没想到还是有坑。小白无奈地说。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13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通告中,不合格的食品中婴幼儿食品有6个,其中包括多款奶粉、婴幼儿辅食。每次看这些婴幼儿食品方面的负面新闻,我都瑟瑟发抖,赶紧看看自己有没有买过。小白说。
还有不少家长挑选婴幼儿食品时更盲目,仅因为包装袋上印有小孩或可爱动物形象,就误以为是婴幼儿专用食品。
我们小时候都是怎么长大的?这是小白和小贝经常聊到的话题。我姐姐刚刚生完二胎,她跟我说真是一胎照书养,二胎当猪养,没那么焦虑也没那么精细了。小贝说。
即便踩了很多坑,小贝近期还是给孩子买了学步防磕碰头盔、防磕碰护膝,还有好几箱婴幼儿饮用水,她自嘲道:避坑之路任重道远。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白、林林、小贝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