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全面保障食品安全

3.15诚搜网
2024-02-22
947

922c66a9caa4c5e4e6c5c880aff7d05c.jpg

合肥市省级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区——罍街。

9f245916c531f369095118bf4613bf1c.jpg

合肥市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正在开展现场检查。

9e4778b39b3fffc609b894093211ba57.jpg

合肥市市场监管局“你点我检”现场活动中,检验人员免费为消费者现场检测。

d120b7a194f0e802c8a563f576c80978.jpg

合肥市庐阳区四湾菜市场。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要论述,坚持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主动作为、压实责任、创新举措,高质量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市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连续9年获评安徽省A级等次,2021年合肥市市场监管局获评“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2023年11月,合肥市获“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命名。

健全机制 构建共治格局

合肥市坚持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以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为目标,构建“上下贯通、左右互联、无缝衔接、共建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治理新格局。

(一)全面落实责任。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市、县、乡三级全部实行食品安全委员会“双主任”制,将食品安全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将考核权重提高到3%,定期通报表扬全市食品安全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形成常态长效激励机制。将做好新时期食品安全工作写入地方“十四五”规划,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细化工作责任,分解任务目标,跟踪督查督办。落实落细食品安全“两个责任”,8700余名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对16万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现包保全覆盖。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行首席质量官、质量授权人制度,制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清单,覆盖生产、流通、餐饮消费全过程、各环节。建立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制度,全市1192家大中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较大规模学校幼儿园食堂等全部配备食品安全总监。

(二)健全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市、县、乡三级食安委及其办公室建设,有效发挥食安办综合协调作用,成立风险监测、监督抽检暨风险交流专家库,健全食安委成员单位信息互通、形势会商、风险交流等工作机制并有效运行。动态修订《合肥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常态开展校园食品安全、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等类型突发事故应急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守牢食品安全底线,制定监管、宣传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在“人财物”上予以倾斜和支持,先后将“中小学生午餐服务工程”“菜市场提档升级”“幼儿园明厨亮灶工程”等作为为民办实事事项,持续对食品安全工作开展跟踪问效,及时对重难点问题进行推进调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三)完善制度体系。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等20余份指导性文件,建立党政同责、评议考核、责任约谈工作制度体系。建立合肥市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分层分级层级对应包保工作机制,出台餐厨垃圾、家禽交易等7项地方管理办法,为深入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奠定制度基础。颁布《合肥市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条例》地方性法规,推行“小份菜”“光盘积分”等创新做法,有效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制定城区菜市场布局专项规划(2018—2025年)、合肥地方标准《城区菜市场建设与管理规范》(DB3401/T 272—2022),群众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出台《合肥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管理办法》政府令,其中设置的罚则为全国首创。

(四)强化执法力量。加强食品安全执法监管体系建设,扩充市、县、所三级监管力量,不断推进食品安全执法监管力量向乡镇(街道、社区)延伸。市级市场监管部门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大队,县(市)成立食品安全局,市、县两级公安部门成立食药环知专业机构,专职处理食品安全重大违法案件。制定标准化所建设规范,按照“一乡一所”进行布局,设立基层市场监管所15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站85个,实现基层站所食品安全监管全覆盖。强化乡镇食安办能力建设,配备食品安全管理员、宣传员、协管员、信息员“四员”4000多人,形成了“专业化监管+网格化协管”的监管模式,打通食品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

5c9eb677f5a811b55d5e832a47815758.jpgafea1fed44535015007e7443aa2cc803.jpg

严格监管 守牢安全防线

遵循“四个最严”要求,建立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能力,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突出示范引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累计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245项,创建市级以上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6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登录产品数量达到20个,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5%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例达到95%。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持续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落实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强化收获粮、储备粮、“放心粮油”和“主食厨房”等质量监测。开展餐饮标准化建设,推进中式快餐后勤生产标准化、烹制设备标准化、餐厅操作标准化,老乡鸡等5家餐饮企业入围全国餐饮百强企业名单,罍街、春台街、金水里街区、老报馆等4条街区建成省级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区。不断创新食品安全管理模式,2023年成功打造全省首条“阳光厨房”示范街区、全省首个食品安全示范高速服务区。

(二)坚持全链把关。严把产地环境安全关,统筹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推行耕地分类管理,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超过90%。严把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关,开展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在全国第一批启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行动,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严把粮食收储质量安全关,紧盯粮食产前调查、收购验收、储存保管、销售出库等重点环节,全流程强化粮食质量管控,牢牢守住政策性粮食质量安全底线。严把流通销售质量安全关,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与长三角城市共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合肥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与海关部门共同做好进口冷链食品监管,按照“一县一仓”要求,建成13个集中监管仓,实现进口冷链食品全进仓、全检测、全消杀、可追溯的闭环管控。严把餐饮服务质量安全关,全面推广“食安封签”管理,累计已发放网络餐饮外卖“食安封签”1400万份,全市入网实体店100%实现常态化使用。建成餐厨废弃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单位3家,日处理能力达到1600吨/日,完全满足全市餐厨垃圾处理需求。

(三)注重联动执法。实行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在日常监管全覆盖的基础上,按风险等级高低对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施精准监管。持续加大对乳制品、肉制品、白酒、食用植物油等重点产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力度,开展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制止餐饮浪费等专项行动,严厉查处非法销售行为,重点打击欺诈和虚假宣传等违法犯罪行为,全面开展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打击长江流域巢湖水域非法捕捞渔获物等行动。实行校园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和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常态化开展学校食堂、供餐单位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单位全覆盖检查和联合督查。加大行刑衔接工作力度,建立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出台食药安全领域移送罪名目录和证据移送标准。健全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联动执法机制,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联合组建市食药环知联合执法中心,并专门设立警务联络室,常态化高效运行。严格查处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2020年以来全市办结食品类行政处罚案件1.3万起,公安部门破获食品类犯罪案件500余起,落实“处罚到人”要求,对54人实施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终身禁入处罚。完善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制度,建成合肥市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推行“红黑名单”等管理制度,对严重失信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联合惩戒。

(四)强化技术支撑。构建以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粮油检验检测中心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大中心”为骨干,38家检验机构为支撑的检验检测体系,市县两级检测机构通过计量认证(CMA)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评审(CATL)的比例达到100%,农产品、食品抽检量超6批次/千人,推行抽检分离、备样公益捐赠等举措,完善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工作流程,严格落实核查处置,派出“流动诊所”,加强对抽检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的指导帮扶提升。加强农业投入品、农兽药残留、畜禽屠宰等综合治理,推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定点屠宰企业全部落实非洲猪瘟场内自检和驻场官方兽医制度,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监管长效机制。建成258个食品快检室、214个农兽药残留源头监测网点,菜市场、批发市场每月肉菜检测实现“品种全覆盖、商户全覆盖”,果蔬农残检测最快10分钟出结果。建立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175家,形成城乡一体化的风险监测体系,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实现市域全覆盖、环节全覆盖。

多元共治 坚持惠企为民

坚持共治共享共建,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监督,让食品安全工作真正做到惠民惠企。

(一)办好民生实事。创新开展文明菜市、老年助餐服务、新徽菜名徽厨等十大暖民心行动,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超3.7亿元,用于新建、改造示范性菜市场291家,占全市菜市场总数95%;设立老年食堂(助餐点)1116个,实现主城区养老助餐服务全覆盖;全面推行学校食堂大宗食品集中定点采购,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全市2100余家各级各类学校食堂覆盖率达100%;午餐工程等课后服务工作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创新开展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全市1353家食品小作坊全部实行登记管理,累计规范提升食品小作坊349家,建成豆制品小作坊集中区3个。

(二)推动产业发展。推进食品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形成炒货、乳制品、农产品加工和饮料四大产业集群。支持食品安全科技创新研究,已批准建立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个,近三年累计支持食品安全科技项目近180项,投入支持资金超过1.5亿元。引导近300家食品生产企业、学校食堂、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建立HACCP或ISO22000管理体系,实施食品安全体系管理。推进食品生产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累计培育省、市级智能工厂12个,获评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2个,企业技术中心21个,洽洽食品荣获坚果行业全国首家“绿色工厂”称号。推进“食安安徽”品牌建设,全市65家企业(组织)通过认证评价,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同庆楼等25家食品类企业获评“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等荣誉称号。

(三)鼓励社会监督。聘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媒体代表为食品安全监督员,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推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积极引导学校食堂、肉蛋奶加工企业、农村集体聚餐提供者等主动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创新开展食品安全工作站建设,在餐饮服务集中区建成食品安全工作站45家;市直有关部门联合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倾力打造“光盘行动自治联盟”,全市9294家餐饮服务单位踊跃加入;引导市民群众广泛参与食品安全“你点我查”“你送我检”“随机查餐厅”等活动,构建了政府、经营者、消费者多方参与的格局。畅通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渠道,多途径征集群众食品安全关心事项,设立542个消费维权工作站和382家在线消费纠纷解决(ODR)单位投诉绿色通道,及时调解消费纠纷,化解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四)注重多维发力。大力推进“智慧监管”工作,建立市场监管综合业务系统平台、合肥市食品药品风险管理业务系统,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综合利用,推广应用“合肥食安协管”掌上工作系统,有效提升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排查效率;与长三角重点城市共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信息化。出台《合肥市食品安全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全面实施食品安全志愿服务项目,市、县两级均建立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人数达到2086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00余场。充分利用公交、地铁、学校、医院等各类市政资源平台,搭建系列固定的社会宣传阵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在合肥市主流媒体开设《食安合肥》等食品安全栏目,开办食品安全广播节目等,打造45条食品安全宣传长廊,传播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常态化开展“食药大讲堂”“公众开放日”“开学第一课”“社区公益行”等系列宣传活动,举办食品安全短视频征集大赛,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下一步,合肥市将以建设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持续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积极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氛围,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积极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合肥市市场监管局 柴建飞 汤 杰 供稿


因为有你 新闻才更精彩

欢迎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