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农商银行:“金融活水”助推产业升级

中国产经网
2024-02-04
625

本报记者 杨圣学 通讯员 张新耀 王冉 闫泽峰

山西省五台农商银行紧跟当地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发展步伐,扎实信贷转型,做优贷款投放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破局点和发力点,牢牢把握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脉搏,强化地方金融供给,力破解文旅产业主体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难题,为辖区全域旅游发展持续注入“金融活水”。五台农商行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日渐凸显。

在山西五台县,一家家小微企业热火朝天;一辆辆货运车往来奔跑;一处处农业生态园花红叶绿;一个个文旅产业效益倍增。

近年来,五台县委县政府、五台山党工委管委会紧抓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契机,以五台山风景区为“龙头”,整合辖区佛教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文化旅游产业新高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对接产业主体,助推产业“规模化”发展

山西五台山晋旅运通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唯一一家合法化、现代化、规模化的客运有限公司。在五台农商行2850万元贷款资金的支持下,该公司发展为大巴车50辆、中巴车40辆,承担着为景区居民和来山游客提供交通便利的重任,有效解决了五台山景区景点多、线路长、山路多、游客出行多有不便等难题。




众所周知,企业是产业的载体,产业是企业的支撑。五台农商行不断将信贷资金倾斜文化旅游产业,对于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专列信贷计划、派出专业队伍、执行专优利率、畅通绿色通道,主动对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项目18个,走访重点工程11个、对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等县域产业主体35家,对金融政策进行答疑解惑。该行灵活运用保证担保、抵押质押以及社团贷款等多种授信方式,加大对五台山基础设施建设、景点资源保护修缮、旅游文化产品加工企业、宾馆酒店农家乐市场主体的信贷支持,对已支持的项目不抽贷、不断贷,目前投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企业贷款11户、4.28亿元

“靠着五台农商银行的鼓励和资金支持,我的民宿如今已焕然一新,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网红地,虽然投入增加了不少,但游客接待量却较去年同期翻了几番,收入也水涨船高。”谈及现在的成就,五台山景区付文宾馆白老板除了自豪之外,更是对五台农商银行的“旅游贷”充满感激。

像老白这样靠着农商银行的资金支持,发展民宿产业,一步步过上好日子的村民不在少数。随着旅游业强势复苏,景区各类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极为旺盛,不少景区民宿经营者将提升改造提上日程。由于缺乏抵质押物和专业的财务报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大多数小微客户遇到的普遍难题。该行充分发挥决策链条短、体制机制灵活的业务优势,围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通过用活政策工具、创新金融产品、改善担保方式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像老白一样符合条件、且具有经营高端民宿意愿客群的资金难题,累计投放商贸、民宿、餐饮、农家乐等旅游行业贷款589户、6.28亿元,推动农村资源要素流动起来,打造资源变资产、就业变创业、农民变工人的“三变”模式,帮助当地群众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助推增收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接特色农产品,助推产业“品牌化”发展

五台县高洪口清水河玉米加工专业合作社在五台农商银行30万元信贷资金的支持下,由当地特色食品玉米河捞加工小作坊发展为集小杂粮种植、深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过自动化磨粉、和面、压面、晾晒、拆剪、包装等程序,普通的小杂粮蜕变成五台山特有的“禅门素食”。合作社现有员工40余人,辐射带动农户1000余户,种植绿色莜麦、荞麦等小杂粮5000余亩,年生产加工玉米、高粱、燕麦、荞麦和大豆等5类小杂粮食品500吨,年销售额220万元。




无独有偶,五台县东冶镇爱青小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五台农商银行30万元贷款的撬动下,打出了“佛地黄”免淘洗小米品牌,产品通过“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和“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销往北京、天津、深圳等地,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五台县境内海拔最低处仅624米,最高3061米,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种类丰富的农产品,名优特产台参,台芪、台蘑、金莲花、花椒、核桃、柿子等远近闻名。五台农商行按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的思路,重点支持地理标志“五台斋选”有机农产品,积极做好辖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基地、涉农企业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信贷服务,扶持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该行抢抓中国第七大茶系的竞争机遇,支持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加工线,孕育了五台山沙棘制品、五台山“般若泉水”、蒋坊乡“白沙泉水”、佛地灵境“台藜奶”、五台“黄芪茶”等饮品品牌;以阳白乡、陈家庄乡、神西乡盛产的核桃、柿子、花椒等干鲜果为基地,融入“柿柿如意”等文化元素,让土特产穿上漂亮的“认证”嫁衣。此外,该行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建安乡蟹米、灵境乡藜麦、高洪口乡杂粮金丝面等农产品品牌做大做优。

为打破银企、银农间的信息“壁垒”,该行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大力推行客户经理网格化管理,客户经理将各自的照片、服务范围、联系电话在醒目位置予以公示,以信用工程建设为抓手,以普及金融知识为突破口,主动下沉重心,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穿梭于乡村街道、田间地头,进入村民、居民、商圈微信群,挨家挨户走访问需,建立客户台账,持续做好跟踪服务,全力满足特色农产品生产客户的资金需求。

对接产业链主体,助推产业“融合化”发展

“这脱贫小额贷款可是个好政策,政府贴息,支持我种植了一亩二分地台参,一年收入8000元应该没问题!”松岩口村民老王一边在自己培植的台参地里“打尖”,一边喜滋滋地逢人就说。

位于五台县耿镇村大山深处的山西百草绿源中药材种植基地,从五台农商行贷得贷款490万元,采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种植中药材6540亩,已辐射全县13个乡镇77个村869家脱贫户。公司已引进一条先进的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年可加工中药材200万公斤,通过微信、电商、互联网、实体店等,以精美的包装实现年销售收入1120万元,户均收入18700元。

五台农商行在贷款投放过程中,注重以全产业链发展思维延伸产业链条,将中药材种植、育苗、服务、收储、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的客户增量、扩面作为重点工作强力推进,全力创优农产品加工企业金融服务,累计投放中药材产业贷款2.37亿元,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有效促进了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



“靠着农商行的贷款和政府的贴息政策,我通过养牛过上了好日子,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农商行。”现年56岁的老石,家住驼梁风景区老保沟村,早年在五台农商行驼梁支行5万元的扶贫贷款支持下,凭着自己多年的养牛经验,自购幼牛4头,实现了脱贫增收。经过几年的发展,老石的牛从4头发展到如今的28头,2023年又重新申请脱贫小额贷款10万元用于修缮养牛场,不仅自己成为村里的富裕户,更带动同村其他贫困村民加入到养殖行业中,实现了当地就业、稳步增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五台农商行搭建“党委引领,支部带动,党员示范”的工作格局,把经营管理业绩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将支部书记、办贷网点负责人及客户经理个人绩效与其业绩和贷款质量挂钩,充分激发信贷业务拓客增量的内生动力;各党支部与乡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在信用工程建设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协同共建、横向发力,以信用工程建设和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投放工作为桥梁,协同开展党员联学、活动联办、党员先锋志愿服务等共建活动,发挥熟人效应,找对门、认对人,真实全面掌握“三农”“小微”客户金融需求。2023年累计投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8765.19万元,完成当年目标的124.33%。

风正帆悬,未来可期。五台农商行将着力打通金融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全力当好服务“三农”的“主力军”、普惠金融的“先行者”、乡村振兴的“主办行”,浓墨重彩绘出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立体图,为全方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


因为有你 新闻才更精彩

欢迎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