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郜家豪 段宇 王占军 记者 杨圣学
进入2月以来,华北各地天气骤变,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让世界披上了银装,太行山深处的温度跌至零下10度以下。
就是这样的天气里,凌晨5点,天空仍然是黑洞洞的,中国铁路郑州局月山工务段检查监控车间月山探伤工区院内已然灯火通明,21名探伤工正忙着把探伤仪装上汽车,前往作业工地。
“钢轨女探”在对道岔探伤。
钢轨探伤作业类似医生给病人做B超,探伤工使用超声波探伤仪对钢轨内部进行探测,及时发现伤损钢轨,组织更换,保障列车运行安全。
在这支队伍中,有4名女职工组成的钢轨探伤小队。25岁的刘倩楠和23岁的姬梦璘2021年8月大学毕业到月山工务段。27岁的邵琦、26岁聂子越则是2022年10月参加工作。
进入春运,各地用电量剧增,许多旅客要回家过年,铁路客货运输更加繁忙。加上这几天持续的降雪,钢轨探伤压力陡然增大,给钢轨探伤作业增加了不小难度。
她们在钢轨上探伤作业。
4个女孩中刘倩囡是执机手,主要负责从探伤仪复杂的波形中判断钢轨内部是否有伤损,是什么伤。虽然年轻,但她已能够独立完成钢轨探伤仪工作,并多次发现钢轨伤损,比同龄女孩儿多了一份自信。
雪天低温,钢轨很容易出现问题。推着探伤仪缓慢走着,4个“女探”不敢有丝毫的大意,眼睛紧紧盯着仪器上的波形。
探伤作业。
“雪天对探伤作业影响很大,钢轨表面上的积雪很容易导致探头与轨面接触不良,会影响到仪器波形,探测准确性会出问题,所以我们要格外注意。”聂子越说。
寒冷的天气中,将探测仪器发射的信号传递到钢轨表面,保证信号有效传输的耦合剂也容易上冻。为了防止耦合剂上冻,她们在里面加了玻璃水。这样不仅可以防冻,还可以减少探头与轨面的摩擦,提高探伤的准确性。姬梦璘走在旁边,眼睛始终没有离开仪器。
寒冷的室外,裹着厚厚冬装仍觉得寒风刺骨。“女探”们衣服口袋里装着查看轨底的小镜子和做标记用的石笔,唯独把保温杯留在车上,因为野外“方便”对女孩子们来说,实在不方便。
用小锤子敲击道岔,听声音判断是否有隐患。
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她们不仅需要对线路钢轨进行探伤,还需要对道岔进行检查,用小锤敲击钢轨,听声判断是否存在隐患。遇到探伤仪器超声波难以探测到的轨底和焊缝部位,就用小镜子观察,确保所有钢轨病害不遗漏。
用小镜子查看钢轨底部是否有隐患。
“我们是通过观察超声波的波形来判断钢轨内部的状态,因为异常波形稍纵即逝,所以整个作业过程精神高度紧张。”邵琦说,因为过于专注,她在作业中踩空摔了多次,“不过现在好了,不看脚下走路没有问题。”
凌晨六点多,作业结束,她们吃力地从线路上抬下沉重的钢轨探伤仪,4个“女探”的脸个个冻得通红,口里呼出的气瞬间变成白色。
两位钢轨探伤美女在分析探伤仪波形。
“在大山深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钢轨探伤又都是露天作业,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雨雪天气,我们都要按时出发。加上现场钢轨复杂,对我们进行探伤的技术要求更加精细。现在是春运期间,我们会严格执行探伤作业标准,不放过一丝一毫的隐患,让列车安安全全的通过。”刘倩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