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春亮:“裴寨模式”助力“千万工程”在河南遍地开花

中国产经网
2024-01-14
971

本报记者 杨圣学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多年来,“千万工程”不仅改变了浙江乡村的面貌,同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实践经验。

       2023年12月12日,河南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在郑州召开。省委书记楼阳生批示强调,“要深刻领会‘千万工程’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和实践要求,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走深走实,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我们裴寨村两委班子成员曾多次到浙江农村考察学习,所到村镇环境美、农民富、百业兴,各具特色,欣欣向荣,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带给我们很多感慨和启示。可以说,“千万工程”是一个惠及万千农民群众,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并躬身实践的好经验、好方法。

        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地处太行山东麓丘陵地带,土薄石厚、干旱少雨,曾经是河南的省级贫困村。2005年,靠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率先致富的我,回村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共同奋斗,建设新村,使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发展致富,实现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股东”的共同致富梦。我们村由十几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省级贫困村”发展为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多元的富裕文明村。如今的裴寨村,已经成为产业多元、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裴春亮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党和群众给了我极大地荣誉,先后当选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为中共第十届、十一届河南省委候补委员,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最美村官、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等全国、省级30多个荣誉称号。

       虽然我们与自己过去比,这些年的变化翻天覆地。但是放眼全省、全国,对照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要走的路还很长。对标“千万工程”经验,我们裴寨村应该怎么学、怎么干?成为村“两委”班子的一道思考题,也是必答题。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给我们有三点启示。

       启示一:学习浙江,听党话,跟党走,方向对了比啥都重要。“千万工程”经验启示我们,只有学深悟透国家的政策,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才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农村遍地都是宝,就看村干部眼神好不好;农村遍地都是金,就看“领头羊”用心不用心。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靠什么?我认为,一靠政策、二靠理念。凡是中央和省里有关“涉农”政策、精神出台,村“两委”都要认真学习、研究,从中找机遇。2005年,中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推平荒山建新村;2009年,中央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我们整合全乡24个行政村中的11个行政村,建成了裴寨社区;2017年,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引进服装企业,让整个社区的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2020年,我们抓住“国家土地全域整治试点”的契机,争取到国家自然资源部的项目,我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优化、整合、复垦、置换等办法,不仅没有占用耕地,反而增加了1260亩良田。

       可以说这些年,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紧盯政策和市场,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有了裴寨的今天。

       启示二:学习浙江,绘蓝图,定规划,锚定目标久久为功。浙江把“千万工程”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浙江美丽大花园的“牛鼻子工程”,每五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成功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在实践中我们也深有体会,农村工作,不怕慢就怕断,只要干就会变。一定要走一步,看两步,超前谋划三四步。从2006年开始,裴寨村持续制订实施“村级五年发展规划”,每年年底给乡亲们对标"交账"。现在,前3个“五年规划”已经如期完成。

       目前,正在实施的第四个“五年规划”,全部是围绕“乡村振兴”量身定制,重点在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条分布上,都进行了清晰明了的长远规划:以裴寨社区为基点,在裴寨村产业布局的太行山新乡段推动形成东部以新型建材为主导,中部以智慧农业、食品、服装、光伏产业为支撑,西部以山水旅游、抽水蓄能发电为依托的绿色、多元产业布局,引领带动15万父老乡亲走好现代化的共同富裕路。

       启示三:学习浙江,抓产业,上项目,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浙江经验启示我们,农村要发展,就得抓特色产业、上优势项目。没有产业带动,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你把“饼”画得再大、再好看,群众也不买账,也不会支持你、信赖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号召,坚持“大产业与小产业结合,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结合”的发展思路,重点做了“三篇文章”。

      做好“红薯革命”这个“民生文章”。我们太行山区一带盛产红薯,且淀粉含量高,并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硒”元素。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看着乡亲们辛苦一年栽种的红薯烂在地窖里,做出的纯手工粉条卖不出去,我心里就特别焦急。2016年10月,我们按照省党代会“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的思路,迅速启动了裴寨村跨境电商项目,并策划举办了“中国·太行首届红薯粉条文化节”,一场活动销售了10多万斤粉条,乡亲们大呼“真是想不到!”我们总结经验,连续举办了四届“红薯粉条文化节”,吸引韩国客商都来到了我们小山村,一次签下4000吨的订单。我们及时注册了“裴寨村”特产商标,让低附加值的红薯变成高附加值的商品。 2017年,我们注册成立了九月天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九月天”品牌,致力于发展红薯产业链的粉条深加工项目——酸辣粉。目前,“九月天”系列产品销售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品种涵盖酸辣粉、火锅粉、螺蛳粉、拌粉等100多个品类。

      我们把“共富”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推行订单农业、二次分红以及土地租金、务工、资产资金入股等农户多元化收益机制,实现农民群众的增值增收。以红薯酸辣粉为例,现在每天生产量是24万箱、144万桶,除了需要大量的配料,还拉动了本村包装印刷、冷链物流、电商零售等产业的发展。

      下一步,裴寨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联合多家食品企业促进红薯产业集群化发展,叫响“太行硒薯、老家味道”品牌,让小红薯撬动大产业。

      我们成立的裴寨产业园已入驻河南九月天、酱味居、河南众粮、三全食品、河南禾红生物科技、麦之言谷、佐口小子等8家食品企业,三全食品的生产线将于春节前全面投产。

       做好“绿水青山”这个“生态文章”。我们家乡南太行山区,海拔高、落差大、地质条件好、生态环境佳。裴寨村民家家入股的春江集团充分利用辉县西部山区水资源丰沛这一自然优势,紧密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在水电站+文旅研”上下功夫,做文章。正在实施的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可拉动地方GDP超百亿元,提供各类就业岗位约5000个,每年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超3亿元,实现“建好一座电站,改善一片环境,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综合效益。

       裴寨村开发建设的河南宝泉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圪针庄村、西沈庄、东沈庄、周庄等村近1000个家庭开展旅游服务,从事农家乐餐饮、民俗纪念品开发、土特产销售。其中圪针庄村受益最大,道路两边的宾馆、饭店、超市一家挨一家。目前,圪针庄村有350多户从事旅游服务,占全村总户数的一半以上,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辉县市“市级文明村”。西沈庄、东沈庄、周庄带动山区群众直接就业2000余人,间接就业1万多人。裴寨村还建成整村屋顶光伏项目,每年可发绿电350多万度,村民户均年收益1200元,村集体增收20万元。

      做好“返乡就业”这个“致富文章”。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一个村富了还不算富,只有把周边村都带富,这才算真正的富。2010年,张村乡依托裴寨新村,带动周边11个行政村建成了裴寨社区。过去只有600来口人的小山村,一下子发展到一万多人的大社区,就业成了头等大事儿。裴寨地理位置偏僻,建设用地稀缺。为了让乡亲们能够回乡就业、就近就业,我们想方设法解决发展产业的用地问题。把村西头的荒沟填埋,沿马路一侧平整出20000多平方米的建设用地,建成钢架玻璃厂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引进服装企业,打造可供2000人就业的服装产业园。目前,裴寨社区的产业有商业一条街、服装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光伏发电、红色旅游、跨境电商平台等企业,村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共同致富,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现在,以裴寨商业街为中轴线,乡亲们过上了“在路东当农民,在路西当工人,商业街里当商人;走进春江集团是主人,坐进习书堂是读书人,住进社区是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启示四:学习浙江农村的美,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党群关系融洽、美在农民幸福开心的笑脸。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外在美”与“内在美”协同发展,同频共振,才能让乡亲们“心情好”,幸福指数更高。

       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我个人捐资3000万元实施“安居工程”,建成了功能齐全的裴寨新村,村民一家一户不花一分钱住进200平米的两层小洋楼,自来水、天然气、暖气、宽带、有线电视户户通;幼儿园、小学、卫生院、银行网点、生活超市、餐馆饭店,要啥有啥,村里的便民服务中心24小时为群众服务。

      在裴寨新村,街道宽敞整洁,看不到一根电线杆和横七竖八的各种线路,管网全部走地下。污水处理厂、垃圾分类箱,家家户户的抽水马桶,遍布全村的公共冲水式卫生间,近40000平米的休闲广场、公园,全村近61%的绿化面积,让现在的裴寨村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我们让群众广泛参与乡村治理,推行“情德法”融合治村理念,探索出“十条”乡村治理的基本做法,实行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建起了可同时容纳400人就餐的红白事大厅,让全村人都参与,让群众的心里话有处说、牢骚话有人听、烦心事有人管,小事不出村、急事不过夜,实现乡村治理的无缝对接。在裴寨村,党员带头做表率,以党内的清风正气推动乡风文明全面提升,让乡亲们少了攀比浪费,多了和谐幸福。

      村里还建起了家风馆、道德模范文化墙,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身边的榜样”,让乡亲们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大家拼的是勤劳致富,比的是文明和谐,十多年来,没有一个调解户,没有一个上访户,没有一起治安案件。村民们调侃“我们村里的“民事调解员”也下岗了!”

       我们在村口树起“共产党好”的大牌,在村里建起党建展览馆、太行初心馆,修建初心文化广场、树起英模雕像,设置红色文化石和“习语金句”宣传栏,用红色文化引领乡风文明;整合全村图书资源,创办了辉县市图书馆裴寨分馆,让农村群众,尤其是山里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读书学习,感受书香气息;现在,不仅裴寨社区及周边乡镇的群众,就连新乡市区和卫辉市的大人小孩也都跑到裴寨村阅读学习。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裴寨村逐步形成了集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情怀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先后被评为“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现场教学点”“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河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新乡市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考察调研及参观学习的研学团队超过9万人次。

      作为农村党支部书记,我要充分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立足裴寨村实际,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以发展工业的理念、项目为主的思维,以“事上见”的奋进姿态,在“干”字上见真章,将“万千工程”进行到底,持续带动家乡太行山区15万父老乡亲走好新时代的共同富裕路。

总结我的实践,我感到,要继续做好农村工作,还是一个字:干。

能不能让党放心、乡亲们满意,事上见!中国产经网 供稿



因为有你 新闻才更精彩

欢迎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