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圣学
2023年12月22--23日,由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主办的2023第七届全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
据介绍,全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自2016年开始举办以来,到今年已连续举办了七届。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数字赋能厚植新质生产力 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旨在发挥全国性社会组织的资源与平台优势,深入挖掘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丰硕成果,积极打造一乡一品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有效提升招引对接工作质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质量,同时搭建起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合作平台。
12月22日上午,大会举行民族地区招商引资推介大会。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长石娟对花垣县县情向大会进行了推介。石娟从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花垣的基本情况。
一个充满希望的花垣
石娟说,花垣地处武陵山腹地,有世界级的资源宝库。锰和铅锌矿产资源均占据全国前三,预估产值达千亿以上;有世界级的文旅资源。沈从文大师《边城》这本著作的原型地就在花垣县茶峒,在国外影响巨大,翻译的版本有40多种;花垣县苗族的“赶秋节”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明确的寒武系全球首枚“金钉子”也在花垣县,境内5A、4A、3A级景区及各类开发和未开发的景点多达248处。
花垣有“铁公机”的交通优势。花垣位于湖南、重庆、贵州三省市的交界处,这里现有包茂、张花两条高速交汇,已规划张梵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在此融合,境内的湘西边城机场已于8月份正式通航,途径花垣的渝湘高铁已进入设计阶段,预计3年建成,立体交通枢纽地位越发明显。
花垣有争一流的实干团队。今年花垣成立了由州委副书记、县委书记任总指挥长的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指挥部,抽调县级职能部门中坚力量开展综合协调工作,举全县上下之力,坚持高位推动与上下联动相结合,不断掀起大干、真干、实干、快干的热潮,形成了比学赶超、真抓实干、争创一流的良好态势。
她说,2022年,花垣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好”交通、食品安全工作、环境空气质量、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医保管理服务、省政府大督查典型经验做法共7项工作获湖南省政府表扬奖励。
“ 锌锰”发展的花垣
石娟说,花垣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一是新材料产业。花垣依托原有矿产开发存量接近一亿吨的锰和铅锌尾渣,结合未来花垣矿业开发的增量,重点发展尾渣综合利用、制作建筑、市政设施等各类原材料,形成绿色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条。
二是新能源产业。花垣的锰和铅锌冶炼技术在国内属于领先地位,各类锰矿和铅锌矿精深加工的产品系列较为丰富,锰系列的四氧化二锰、二氧化锰、锰酸锂等有良好的基础,全县也将重点围绕精深加工的上下产业链条产业发展。
“链”接市场的花垣
她说,有了丰富的锰、铅锌材料,还要加深、加快、推进产业链建设。一是花垣县锂电池产业链建设。项目建设预计引资约30亿元。项目的预期效益分析将根据市场对锂电池应用范围的不断推广及商业需求,未来该项目年产值不低于80亿元,可采取项目独资、整合资源等方式进行合作发展。
二是花垣产业开发区锌产业链。项目建设投资约15亿元。据效益分析,锌产品市场广阔,随着群众消费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未来市场需求较大。项目的建成可有效利用花垣县的锌资源优势,结合区内其他冶金深加工、精细化工和制造业发展,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实现产业链条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前景较好。
三是花垣产业开发区锰产业链。项目建设投资约12亿元。预期效益分析说明,锰产品市场广阔,项目的建成可有效利用花垣县的锰资源优势,结合县内其他冶金深加工、精细化工和制造业发展,可以形成锰产业集群优势,产值达到50亿左右,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需要引资的还有建设投资约2亿元的花垣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链项目,以及项目投资约26亿元的花垣产业开发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等项目。
石娟特别讲到,花垣县是一个尊商重商的花垣。她说,花垣县委、县政府2021年公开发布的招商引资十条中,把“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选择”作为第一条,充分体现了花垣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向全国5个地区派驻了县级领导带队的驻点招商组,确保招商全过程对接跟踪服务到位。
招商政策不断优化,是花垣招商引资持续创新的重要一环。县委、县政府继2021年9月发布招商引资政策后,为了能充分应对当前经济和招商引资的新形势,结合过来的客商的需求和其他地区的招商政策,坚持从土地、金融、税收、人才、基金、租赁、重大产业一事一议、营商环境等多个层级不断优化完善县级招商引资政策,充分展示了花垣开放合作的招商态度。
石娟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招商服务更加精准。县委、县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全方位严格实行“六个一”的服务工作机制,从对接、签约、投产前服务、投产后服务均进行了精细化的责任分工,对干部服务进行考核,实现闭环式的招商服务,确保最高效率、最优服务。
最后,石娟诚挚邀请各地新老朋友有识之士来我们花垣县,深入考察调研,爱上花垣,投资花垣,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产经网 杨圣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