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红:让历史名茶“祁红”沿着高铁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中国产经网
2024-01-02
1.4k

本报记者 杨圣学

       2023年12月26日,参加国铁集团宣传部组织的“坐着高铁看中国·杭昌高铁行”的中央部分媒体记者一行,来到我国著名的红茶产地——安徽省祁门县,了解这个曾经是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是如何诞生了享誉全球的“祁红”的。

                                      图为祁门红茶的摇篮——中国茶叶改良所旧址。

        

        据祁门县平里镇政府办公室负责人张敏介绍,祁门红茶的发源地就在我们祁门县平里镇(现更名为祁红小镇),这里现在也是祁门红茶的重点茶区。红茶是小镇的支柱产业,小镇拥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如“祁红鼻祖”胡元龙故居、中国第一所国字号茶叶生产及科研机构——原名“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的祁门茶业改良场、全国最早条播茶园基地和“祁红”出征世博会途经的程村碣古码头等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经历400多年风雨的梅南公园等人文景观。

                                    图为民国政府农商部颁发的祁门红茶参加巴拿马赛会展览的证书。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平里镇先后获得全国、省市在文体、改革、经济、生态、农业、脱贫攻坚等方面多项荣誉称号,特别是2016年以来,祁红小镇作为黄山市首批十二个特色小镇之一,也作为全市唯一一个以“茶”命名的特色小镇,2019年成功进入安徽省第三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安徽省祁门红茶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姜红告诉我们,平里镇产业基础良好,在位于特色小镇核心区域的茶园共4200余亩,其中最为精品的茶园处于平里镇“祁红古道”沿线深山中祁门红茶集团打造的四季皆绿、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祁门红有机茶园。

      记者们来到与“祁红”有重要关系的梅南渡。姜红说,梅南渡正对面的祁门茶业改良场,原名“安徽模范种茶场”, 1915年由北洋政府出资建立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是中国第一家茶叶科研、改良、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现代制茶科技的摇篮。当年,他们选送的祁门红茶荣获第一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茶叶类甲等大奖章,也是当时最大的奖项,“祁红”也因此世界瞩目,在“老家”祁门得到大力发展,大量优质“祁红”就是在这个渡口装船,通过阊江运到江西鄱阳湖,之后到九江,再转运到汉口茶市。梅南渡便是祁门红茶出征世界的第一站,从这里踏上万里茶道,销往世界各地。其后,祁门红茶曾三获国际金奖、四次蝉联国家金奖,是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馈赠国际友人的国礼。现在,祁门县作为安徽省唯一代表加入万里茶道申遗城市联盟,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图说:公司生产车间门口,有一位老师傅在进行“祁红”非遗技艺“抖筛”表演,为的是让参观者了解这一“绝艺”。


      姜红介绍说,这里也被誉为中国茶业界的“黄埔军校”。当时中国茶界的大师全都汇聚于此,为现代中国的茶业发展不辞辛苦,前仆后继。

       在厂区中心,有一个伫立着一排铜人像的小广场。姜总告诉我们,这些铜人像,就是当时任职场长和技术专家的茶界大师们。第一位大师是陆溁。早在清政府时期(1905年),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周馥就派遣一批官员到印度、锡兰(现金斯里兰卡)考察茶叶及烟土税则,其中随行的就有陆溁。考察回国后,陆溁的《乙巳调查印锡茶务日记》就写道:“中国红茶如不改良,将来决无出口之日。”因为当时的印度、锡兰已经开启了机械化制茶、大批量生产,味厚价廉,而中国的茶叶制作还停留在手工制茶阶段,茶叶品质好但是价格高,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无力改革。直到1915年,北洋政府出资并委任陆溁为场长,建立中国的第一家茶叶改良生产科研机构,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安徽模范种茶场”,1917年改名为“农业部茶业改良场”,由此开了中国茶从未有过的创举,陆溁也被誉为中国现代茶业奠基人。

                                         图文第一位场长、被誉为中国现代茶业奠基人——陆溁。

        

        其后,就是“当代中国茶圣”吴觉农。1918—1933年是中茶对外贸易的低谷期,为了振兴中国茶业,1932年在上海商检局任职的吴觉农被安徽省建设厅邀请,到改良场任职场长。期间对老茶园进行系统管理,并开辟新式茶园,进行剪枝实验。又从国外购进制茶机械,尝试将沿袭百年的传统手工制茶改为机械制茶,并在茶业改良场内成立了茶叶运销合作社。之后在浙江、江西、湖南等产茶大省,针对各省茶叶特性设立茶叶试验场和茶叶改良场,为我国当时的茶叶贸易走出低谷不遗余力,成绩斐然。后进京任职农业部副部长。

                                          图为第二位场长、“当代中国茶圣”吴觉农。



         1934年吴觉农先生离开之后,先后担任场长的有胡浩川、冯绍裘、庄晚芳,以及被称为徽州茶界三大师的汪瑞奇、陈季良和余怡生,他们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以及开展茶叶科研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全国茶界影响极大。

       在一位铜人像前,姜红特意做了介绍:他是祁红“鼻祖”胡元龙,平里贵溪人。于光绪元年(1875年)雇佣了江西修水的制茶工舒基立来到这里,仿宁红经验试制红茶获得成功,自此“祁门红茶”问世。之后,经过胡元龙数年改进,终在国际市场受到瞩目,1915年选送的“祁门红茶”荣获第一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茶叶类甲等大奖章,就此“祁红”闻名世界。

                   图说:人工生产“祁红”的时代已经远去,现在只能看到图上的“解说”了。


       随后,姜红引领我们来到“祁红”当年的初制生产车间。她说,这里分为4道初制工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记者看到,左边这一排是萎凋槽,鲜叶采摘回来经分级后立刻萎凋,萎凋可以蒸发部分水分,使叶梗变软,增加芽叶的韧性,便于揉捻成条。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引起茶梢中的内含物质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增加芳香,为形成红茶色香味的特定品质奠定基础。往前去是揉捻工序,这是工夫红茶和红碎茶塑造优美的外形和形成内质的重要工序。工夫红茶要求外形条索紧结美观,内质滋味浓厚,这取决于叶片卷紧程度和细胞组织破坏程度。通过揉捻塑造美观的外形,冲泡时易溶于水,增加茶汤浓度,形成光泽油润的外观。

                                        图说:人工生产“祁红”的时代已经远去,现在只能看到图上的“解说”了。


       在发酵车间,姜红说,发酵是形成红茶色、香、味品质特色的关键性工序,良好的发酵才能形成较多的茶黄素和茶红素,以及更多的滋味和香气物质。初制工序的最后一步是干燥,这是定型定质的最后关口。高温烘至8成干,摊凉1小时再低温足火烘干。“祁红”突出的似花似蜜似果的“祁门香”,就是在60℃~70℃的温度下慢慢烘焙产生的。姜红告诉记者,传统“祁红”指的是祁门工夫红茶,它的制作工艺分为4道初制工序加十几道精制工序,分为:毛筛、打袋、抖筛、分筛、撩筛、风选、紧门、套筛、拣剔、拼配、补火、装箱。经过改进的新工艺红茶包括红毛峰、红香螺、金针,都是初制工序加风选后即可装箱,其中红香螺在发酵后塑型,金针在发酵后理条。更注重外形品相与茶味并举,才能取得良好的口感。

                                                       图说:这是传统的人工生产时的一台机器。


       姜红说,百年前是手工技艺生产祁门红茶。100年后,我们借助科技力量再次让“祁红”矗立于世界之巅。我们祁门红茶产业集团始建于2022年的8月份,4月28号全线开工投产,历经8个月的时间我们自主研发了一条祁门红茶的五G智能化生产线。姜红说,以前人工生产耗时耗力,按照现在工厂年加工3000吨的产能的话,全手工制茶加工至少需要3500人,但是现在只有50余名职工在生产;现在做2万斤鲜叶的初制环节,目前只需要5个人,而原来需要150人。这就是科技的神话。

                                        图为公司自主研发的5G智能化生产线的一部分。


       她指着车间门口的墙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说,如何让祁门的一片片绿叶子变成一片片金叶子,实现祁门制茶产业金山银山的梦想?就需要我们制茶人、种茶人、卖茶人要几心合一心,才能形成金山银山。姜红说,我们是一家国有公司,国有经济有我们的使命担当。大家看我们厂房就像是一张航空母舰图,我们要打造“祁红”的航空母舰。因为现做红茶的不只有我们一家,还有许多中小型的企业,所以我们要打造一艘“祁红航母”,带领这些茶企,合作共赢,坐船出海,走向世界,让世界再次听到祁红的声音。

                                     图为公司自主研发的5G智能化生产线的一部分。


       我们就要就要离开这个现代化的“祁红”公司了。姜红最后说,以前祁门交通不好,所以这里的茶叶要沿阊江向鄱阳湖方向,到汉口的茶市销售、中转。现在,黄山到南昌的高铁开通,实现了杭州黄山景德镇南昌的高铁全线贯通,将为我们祁门人的出行带来极大方便,不但可以吸引上海杭州长三角地区和南昌长沙广州珠三角地区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而且可以吸引国内外的客人来到我们祁门品味“祁红”、商贸交流,对我们“祁红”茶的销售更是一个极大利好。我相信,我们“祁红”一定会沿着高铁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因为有你 新闻才更精彩

欢迎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