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晓炜 记者 杨圣学
人物介绍:顾若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机车运用专业毕业,2012年进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机务段工作,先后任货运机车见习生、副司机、司机、客运机车司机、动车司机、指导司机、运用科代技术员。2020年,参加第六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动车组司机第一名,获全国技术能手、全路技术能手称号;2021年,获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第九届“十佳青年”称号;2022年,获火车头奖章。
X X X
“儿子学会爬了!我拍了视频,你抽空看看。”11月9日,天蒙蒙亮,顾若晨点开了妻子发来的微信语音和视频。出门在外80多天,33岁的皖北汉子从没为工作吭过一声,当看到视频里的妻儿,一股愧疚涌上心头,他的眼眶红了……
图为顾若晨在综合有关技术数据。
两个多月前,杭昌高铁黄昌段启动联调联试,手握内燃、电力、动车等多本机车驾驶证的顾若晨被单位派驻到黄山,负责单位内外整体协调工作。他与合肥机务段其他70多名机车司机作别家人,来到这片皖南丛山里。酒店房间里的台历记录着他来到这里的时间,上面已经画满圆圈、写满小字。“这个周末,我能回家了。”瞥眼看着台历上“胜利日”字样,想着还在进行的工作,顾若晨显得既兴奋又不舍。
图为顾若晨(中坐者)与同事们在一起。
联调联试分为四个阶段,顾若晨从头到尾全程参与,算上中秋、国庆假期,他只回家待了两天。对于机车司机来说,设备检测阶段后的逐级提速试验阶段最危险也最难熬。陌生的线路和复杂的地理环境让每次出车充满不确定性。“黄山北-祁门南段间近百公里线路,仅隧道就有40多个,其中还包括安徽省最长的时速350公里西武岭隧道。”参与试验的司机张文良告诉记者,逐级提速试验那一周,他和其他3个同事每天3点半起床、6点出车、18点收车,每天要在线路上待12个小时。
图为顾若晨(左)对指导组动车组副司进行机业务补强。
“隔离模式(信号设备未介入)下,100米开外的线路公里标就如同一张扑克牌大小,思想不集中的话容易错过减速点位,造成危险。”4人中年龄最小的王春辉把那一周称为“魔鬼赛程”。逐级提速试验开始,4人便在区间里来来回回,两端的驾驶室里2人一组,1个负责瞭望提醒,1个负责握把开车,随着试验次数叠加,时速也从80公里、100公里,慢慢爬升到200公里、300公里,直到385公里,试验成功后,4人竟然同时振臂高呼!
从信号系统试验阶段开始,因为工作量大,现场的司机人数增加了一倍。顾若晨一边指挥大家配合电务工作人员开展信号设备测试,一边忙着添乘检查。“危险系数降低了,但工作量也上来了。”平均年龄38岁的司机们互相倒班,夜以继日地干了41天,完成了区段内561个配合项目。一发现问题,顾若晨和司机们就需要原地停车,等待处置。“问题解决了,我们再发车。经常是几公里的测试路段走走停停用上几个小时。”因为日夜倒班睡不好,那段时间,顾若晨的眼睛又红又肿。
图为顾若晨(站立者)在培带动车组新职司机。
模拟场景测试,已是10月初,山里的树叶开始泛黄,气温也下降了5、6度,不少人出乘时添置了保温杯。司机们驾驶着试验列车配合其他试验人员模拟出站信号故障、引导信号出站等非正常情况。10月26日,杭昌高铁黄昌段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由于试运行阶段有司机人数限制,上岗的10名司机每人每天的工作量翻番。“除了不载客,我们要把运营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全都预演一遍。”顾若晨说。
两个多月来,顾若晨凭借过硬本领,通过远程指导,成功处置类似急难故障几十起。他经常说:“只有心里对业务有追求,手上的活才能干到极致。”
这几天,只要一有闲暇,顾若晨就赶紧打包行李。平时没有时间逛市场的他,在网上买了些黄山当地的特产,“这次回家,我可得好好陪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