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市积极打造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3.15诚搜网
2023-12-12
964

82dfb3eb673bc7e0e24750ef024ecf2c.jpg

西藏自治区食安办主任,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党组副书记、局长,知识产权局局长多吉欧珠(左)和林芝市委书记敖刘全(右)为林芝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揭牌。

7dfacf6f79f2f544b08d29a76327a45a.jpg

林芝市人民政府市长巴塔(中)督导菜市场食品快检工作。

4b0a3f4d463e90fe1b51970c22061424.jpg

林芝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段刚辉(左前二)到西藏农牧学院进行食品安全包保督导。

625445b6ba061b449d9f4504e4eb79e7.jpg

林芝市人大副主任人选、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罗恒伟(左)和市市场监管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旦增维色(右)为林芝市食品安全示范街揭牌。

1528f8b429b613227cbb6732e7cc8173.jpg

林芝市食药安办举行2023年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

8db2f603e5327cd2dd8af7a3ce0445e9.jpg

执法人员检查餐饮店并宣传创城。

林芝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平均海拔3100米,素有“西藏江南”之美誉,总面积11.7万平方公里,下辖1区1市5县,全市常住人口23.89万人。2016年林芝市启动全国第三批、西藏自治区第一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活动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作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认真遵循“四个最严”要求,构建责任、监管、宣传、能力“四大体系链”,打造“食安林芝,共创共享”城市品牌,走出了一条高标准保卫“舌尖上的安全”的林芝之路。一直以来,全市未发生重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逐年提升,2021年、2022年食品安全满意度连续两年位列自治区第一,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林芝市始终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高标准做好创建食安城市各项工作。2021年,林芝市市场监管局市场综合科获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市场监管卫士”荣誉称号;2022年7月,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自治区初评;2023年11月28日,经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批准,国务院食安办向36个城市授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荣誉称号,林芝市成为西藏自治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构建“三个联动” 落实“两个责任”

林芝市将食品安全工作写入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全市重点工作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市委、市政府对各部门、各县(区、市)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制定出台《林芝市委、政府领导同志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林芝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等食品安全政策文件9份,压紧压实食品安全工作职责和创建工作任务,累计投入食品安全专项经费3200余万元,强化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食品抽样检验、应急保障设备和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打造联动宣传体系,推动宣贯到位。采取专题研究部署、以会代训、直接上门等方式,在地方党政领导、监管部门、食品企业三个层面广泛深入开展分层分级包保机制宣传动员。充分发挥市食药安办牵头协调作用,组织召开宣传培训,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进行一轮全覆盖培训,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通过三个层面宣传,实现地方党政领导知政策、市场监管部门把重点、食品企业愿配合,明确目标、高位推进,推动食品安全包保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构建联动包保网格,确保包保到人。推行包保干部、联络员(信息员)、监管员、协管员“四位一体”联动包保机制。由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负责包保,市、县(区)食药安办联络员和乡村级食品安全信息员负责信息下达上传,属地市场监管干部负责监管,村、乡、县、市四级协管员负责协管,建立领导干部包保、联络员(信息员)衔接、监管人员执法、协管员配合的包保工作网格,实现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有监督、有指导、有约束。全市已建立由1695名包保干部、264名联络员(信息员)、201名市场监管执法人员、480名协管员组成的包保网格,对全市6067户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全方位包保。

夯实联动包保举措,确保责任落实。一是包保工作承诺制。建立健全任务清单制度和层级对应的包保责任清单,制定责任与任务承诺书,1695名包保干部全部签订承诺书。二是包保信息备案制。县(区)食药安办统一收集包保干部、包保主体台账、包保人签订的承诺书等信息,登记造册、统一装订,建立档案存档备查。三是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会商制度。由有关专家、高校教授、市食药安委各成员单位业务骨干等22名专家组成的风险交流专家库,积极构建科学高效的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形势会商以及舆情监测、风险预警交流等工作机制,推动有效防范解决食品安全风险问题。

守好“三个关口” 营造“食安林芝”

严守食品安全“源头关”。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紧盯种植养殖、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源头监管,把好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关口。截至目前,完成42378.45亩耕地安全利用类农用地土壤修复工作;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农药每亩平均使用量,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2020年全市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以来,累计开具合格证18754张,附证上市农产品4196.8吨;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16个;食品安全抽检达每千人4批次,合格率达98%以上;完成“互联网+快速检测”1.8万批次,合格率99%,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率100%。

严把食品安全“风险关”。市场监管、商务、教育和卫健等部门对全市所有食品生产、经营、配送等业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严格落实放心粮油进校园工程和食品安全索证索票、留样管理、餐饮具清洗消毒、加工制作规范等制度,有效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水平。中小学和幼儿园陪餐率达100%,“三考”和春季开学等重点时段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检查覆盖率达100%。签订《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承诺书》,推行“食安封签”,让消费者更舒心、更安心。

严查食品安全“入市关”。建成以风险分级管理为基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手段、飞行检查为重点的全覆盖监督检查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及不合格食品等违法行为。2020年以来,全市食品生产企业风险等级评定覆盖率100%,食品安全抽考覆盖率、合格率均达100%;查处食品安全案件88件,涉案金额66.21万元,罚没金额431.44万元,向社会曝光4件食品安全违法典型案例。

聚力“三个提升” 助推“安心消费”

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市场监管部门,通过畅通维权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维权效能等举措,让消费者愿消费、敢消费。

提升消费维权投诉渠道知晓度。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及12315电话热线投诉渠道,充分发挥消费维权联络站作用,拓宽维权投诉渠道覆盖面,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快速、更便捷的渠道维权。

提升假冒伪劣产品辨别力。在每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邀请生产厂家、知识产权专家开展现场宣传教学,向消费者普及七天无理由退货、商家虚假宣传、“三无”产品等有关知识,引导群众科学、健康、文明消费,提升群众识假防骗能力。

提升消费维权效能。顺应新时期“线上+线下”监管形势要求,聚焦假冒伪劣,关注民生热点,强化执法“亮剑”,推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着力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2020年以来,共受理食品相关投诉举报744件,核查处置率、回复率均达100%,挽回经济损失51.8万元。

建立“宣传矩阵” 唱响“创食安城”

围绕持续提升食品安全公众知晓率和参与率,林芝市食药安委各成员单位、各相关部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开展“创食安城”宣传,形成声势浩大、载体多样、群众广泛参与的浓厚创建氛围。

市食药安办打造“线上+线下”多维度宣传载体。“线上”用“食安林芝”抖音号以及“林芝市场监管在线”“微林芝”“网信林芝”等微信公众号作为主要宣传阵地,“线下”在公交车身和国省道沿线广告牌、墙体上印制宣传标语,迅速形成宣传热度。

各成员单位利用四个途径宣传造势。农业农村、卫健、教育等多个部门通过微信公众号、电子显示屏、条幅、宣传单等四个途径广泛开展“创食安城”宣传,引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用临街店面LED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营造浓厚的创城氛围。

社会群体“多维参与”扩大创城辐射面。聘请24名社会监督员,在市直学校聘用12名在职教师为校园公益诉讼观察员,组建143人的专业化志愿者队伍,聘用村、乡、县、市四级协管员480人深入大街小巷,宣传食安知识、排查风险隐患。同时,在6辆公交车、270辆外卖骑手电动车上统一换上“创食安城”宣传贴纸,270余名外卖小哥成为食安义务宣传员,共同守护食品安全。

强化示范引领 打造“食安工程”

打造“互联网+”智慧监管新模式。林芝市市场监管局率先在全区建成首个“智慧食安”监管平台,食品行政许可实现“审批服务零见面、手机办理零距离、24小时办事不间断”的新型服务方式;建成全区首个食品生产经营无纸化移动执法电子系统,降低行政成本,实现移动终端执法检查;率先将AI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融入食品安全监管中,有效提升监管效能;建成“食安地图”微信小程序,实时展示“互联网+明厨亮灶”监控画面,有效打造了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对接平台。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夜间经济圈。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对“三小”行业的规范集约化,规划、建设、改造一批具有林芝特色的夜间消费聚集区,引导零散、流动经营的摊贩依法依规经营,高频次加大夜间监督检查力度,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打造全覆盖校园“明厨亮灶”工程。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聚焦校园食品安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均被纳入“明厨亮灶”工程,可视化率达100%,实现进货查验、加工操作、餐具消毒、原料消毒等关键控制点实时监控,不断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

打造食品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卫健等部门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支撑机构及实验室建设,建成1个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和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4个县(区)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8个农贸市场快检站,9个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实现了食品及食用农产品快速检验检测能力全覆盖。

打造一个食品安全主题公园。市场监管部门将食品安全宣传巧妙地融合在公园设施和景观中,通过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景,打造林芝市食品安全宣传“新阵地”,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学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打造“高标准”食品产业体系。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充分挖掘地域特色饮食,围绕品牌运营、食材规范、制作程序等要素加大培育力度,大力推广《林芝鲁朗石锅鸡》《林芝苹果》等地方标准。加强食品领域知识产权培育和技术研发、转化,依托“三品一标”质量认证,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业。目前,全市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单位28家、认证产品15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6个,绿色食品30个,有机食品38个。

杜绝安全隐患 助民“放心舒心”

市场监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立常态化的宣传预防、快速检测、应急救治、防控保障等机制,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一是有效防范野生菌中毒事件。聚焦林芝辖区野生菌种类繁多的实际情况(占全国已知种类60%以上),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广泛宣传误采误食野生菌的严重后果,加大检查力度,强化应急处置,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制定完善林芝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快速医疗救治。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组织开展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桌面推演和应急演练,全市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提升。

三是全力保障重大活动期间食品安全。制定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方案,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事故报告制度。2019年至2022年,承办完成96次保障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有力的举措真正做到了食品安全“零”事故。

立足群众满意 服务群众满意

食品安全工作“重如山”,林芝市始终以“社会认可、群众满意”为评判标准,推动食品安全工作落实落细。

紧盯测评指标靶向发力。围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农牧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活动、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效果、政府部门保障食品安全工作信任度、食品安全工作社会监督工作信任度等20余个测评指标精准监测、多点发力、全面推进,群众参与、社会监督、共治共享的“创食安城”新格局有效构建。

聚焦检测合格率稳步提升。持续加大检验检测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保障力度,近三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完成指定任务453份,理化类、微生物类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5%、90.56%;食品安全抽检量达到每千人4批次以上,食品快检抽检合格率98%以上,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率100%,检验检测在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聚力食品安全满意度逐年上升。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林芝市群众食品安全的满意度由2018年的80.28分提升到2021年的88.97分、2022年的90.3分,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食品安全满意度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位列全自治区第一,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站在新的起点上,林芝市将继续把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化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擦亮“食安林芝”金字招牌,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供稿



因为有你 新闻才更精彩

欢迎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