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圣学 通讯员 杨红亮 许伟 /摄影
“压钩,好,车钩连接良好。”
10月1日11时10分,在国铁集团郑州局集装箱中心站,机车司机芦长青手比口呼,正在进行中欧班列(郑州)发车前的准备工作。
36岁的芦长青是国铁集团郑州局郑州机务段的一名火车司机,已经有14年驾龄的他是中欧班列(郑州)牵引司机队伍的优秀代表。中欧班列的牵引就像是接力赛,将满载货物的列车一段一段、一程一程的开往欧洲,郑州机务段担当着中欧班列圃田车站到郑州北站区间的专调机车任务,可以说是万里接力赛的“第一棒”。
芦长青的主要任务就是驾驶着火车,将一个个装载完毕的集装箱,按计划依次进行编组和解体,把编排好的车体拉进站内等待发车。
“国庆期间,中欧班列开行加密,准备工作更要细致百倍,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确保班列准点、安全开行。”芦长青向记者说道。
中秋国庆放假期间,国铁集团郑州局计划开行中欧、中亚等国际货物班列超过40列。郑州机务段精心选调党员司机和业务骨干,提前进行思想动员和按标作业提醒,确保节日期间人员供应和中欧班列安全正点开行。
“机车走行部状态和机械间零部件,都要逐一检查。”芦长青向记者介绍着,手里的工作却没有停下来。进入初秋,天气渐凉,但长时间待在狭小、闷热的内燃机车机械间,芦长青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洇湿了一大片。
机车的机械间检查是发车前最为繁杂的工作之一。机械间内布满了各种电器设备和机械设备,没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很难及时发现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良好。
已经操作这个过程数以万次的芦长青,并没有放松警惕。他熟练地穿梭在机车部件间,虽然显得十分轻松,但却格外认真仔细。“要听这个出风声顺不顺、弹簧灵不灵,还要看每个开关每个螺丝,轴温油温都要反复确认。”芦长青目不转睛盯着手电的方向。
中午12时,发车前准备工作结束。利用发车前的间隙,芦长青和搭档就在一米多宽的机车操作台前,抓紧“扒拉”两口盒饭。突然,芦长青听到有人在车下喊他名字,“长青,我给你带了点饭!”
大声喊他的人是他的师傅安春磊。今天有值乘任务的安春磊得知徒弟也在岗位,便提前来到他值乘的列车,送来了食品和月饼。安春磊作为郑州机务段的“金牌司机”,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和高超的机车操纵经验,他不仅是首趟中欧班列(郑州)的牵引司机,还是多条新开通运营高铁线路的首发动车组司机。
“他可是我的授业恩师,跑中欧班列的‘老江湖’了,几百趟牵引任务零事故。”芦长青充满自豪的告诉记者。
2016年初夏,在郑州机务段乘务员拜师仪式现场,芦长青与安春磊结为师徒。他们相差5岁,有着非常多的相似经历:同是“80后”、同是退伍老兵、同是出生于“铁路家庭”、同样在儿时埋下当火车司机的梦想……
至此,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俩人联接在一起,他们不仅是同事,亦是搭挡、朋友,更是兄弟。朝夕相处的工作,相互间培养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对于刚加入调车司机岗位的芦长青来说,安春磊高超的驾驶技能和先进事迹让他敬佩不已。尤其是师父中欧班列(郑州)万里行“第一棒”的特殊身份、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的光荣经历,都让徒弟芦长青深感自身巨大的差距和不足。
“师傅总是告诫我,开好火车就是实现工作和人生的价值,要把机车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他说。
在和安春磊搭班的日子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内燃机车专业、行车知识经验、调车司机业务技能、牵引中欧班列注意要点、设备故障解决难题……。“勤学好问,敢啃硬骨头”是芦长青作为徒弟的态度;“倾囊相授”,安春磊师父就是这样做的。在师父言传身教的带动下,芦长青紧跟安春磊步伐,很快成长为岗位中的“中坚力量”。
在数年的带徒过程中,师父安春磊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给徒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因此,在带徒弟的过程中,他从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2019年,安春磊如愿以偿考上了动车组司机。
受到师父激励和鼓舞的芦长青,积极向师父看齐靠拢,并于2020年考上调车司机,成为了中欧班列(郑州)司机队伍的“种子选手”。师徒两人牵引着中欧班列(郑州)在“一带一路”专用线上往返奔波,源源不断将货物运输至沿线国家。“中欧班列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保证一列列中欧班列准点发车,是我们的使命,也是责任。” 这对师徒异口同声的说。
十年来,安春磊、芦长青师徒见证了中欧班列(郑州)的发展和变化:由每月一列到“双向奔赴”,再到现在高峰时段每天到发两列。“从满载去、空载回到满载去、满载回,工作虽然繁忙了,但是感觉岗位的价值更加重要了。”芦长清对记者说。
12时25分,汽笛声响起,满载汽车配件、医疗设备、服装布料等货物的班列缓缓驶出圃田货场。还没说上几句话的安春磊、芦长青师徒,只能在车上车下相互敬礼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