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3.15诚搜网配图
古之商都、今之枢纽。作为食品产业强市,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省郑州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重要部署,明晰食品安全工作基本定位、工作理念,进一步优化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以切实举措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2月14日,记者就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情况,对郑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潘开名进行了采访。
记者:请您结合“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谈谈对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潘开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食品安全领域法治建设之快、政策措施之严、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只有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政治警醒,切实把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系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让人民吃得放心、安心,才能真正守住人民的心。
食品安全涉及的产业链条长、层次环节多,哪个环节出现短板弱项,都可能会导致防线失守。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推动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落地落实的意见》,在全国部署实施食品安全责任包保工作机制,由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直接包保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直接对食品安全状况负责。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要求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负总责,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分级负责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这是对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再落实,是推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要求的制度创新,同时也是对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的再增强和对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的再完善。一方面,有助于全方位织牢织密“防护网”、把牢安全关,有力解决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不全面、不精准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化食品安全全链条风险管理流程规范,有效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产生“1+1>2”的倍增效应。
郑州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把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制度执行上狠下功夫,迅速部署、层层传达、扎实推进。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靠前指挥,要求全力抓好落实“两个责任”工作。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何雄时时过问包保工作机制建立情况。作为分管业务条线的负责人,我也多次主持召开推进会、调度会,对落实“两个责任”工作情况进行安排部署、跟踪问效。郑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并推进实体化运作;各区县(市)党委、政府建立工作专班,推动落实“两个责任”工作走深走实。
记者:郑州在落地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创新实践中探索出了哪些经验做法?
潘开名: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部署启动之际,又恰逢郑州遭遇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上下坚决克服困难,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刻刻如履薄冰”的紧迫感,坚持不懈以创新举措将落实“两个责任”工作向纵深推进。
在属地管理责任落实方面,重点落实“建立两个台账,制定三个清单,签订一份承诺”制度。建立包保主体台账和包保干部台账,采取自下而上方式对全市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全覆盖摸底排查。建立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督查清单,将每个企业主体明确分派给包保干部,并让包保督查任务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市、县、乡、村四级包保干部逐级签订任务承诺书,上报备案。经排查,目前郑州市A级主体232家,确定包保干部39名,包括市委、市政府党组成员19名以及不承担监管责任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领导20名。收集汇总包保主体台账48213条,包保干部台账11338条,责任清单37391条,市食品安全办人员信息2490条。
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方面,结合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等经营业态特点,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企业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风险防控动态管理机制,制定食品安全风险清单、食品安全总监职责、食品安全员守则,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食品安全员每日根据风险清单进行检查、形成食品安全检查记录,食品安全总监每周组织风险排查、形成食品安全排查治理报告,企业主要负责人每月进行调度、形成食品安全调度会议纪要。目前,郑州市所有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和特殊食品生产企业都已配齐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
春节期间,根据包保工作机制中重要时段增加督导频次的要求,郑州市各级包保干部通过实地检查、电话提醒、消费体验等方式,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督导、检查,纠正食品安全风险隐患1283个,食品安全状况较往年明显好转。
我们着力推进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平台使用,2月7日至9日,迅速补充完善包保干部个人信息,增加包保主体、建立包保关系、开展企业督导,确保郑州市、县、乡、村四级包保干部迅速开展工作,全面提升工作质效。同时,把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纳入全市食品安全评议考核,设置基础分和加分项,督促各区县(市)将落实“两个责任”作为中心工作之一进行安排部署、落地落实。
“食”字下面是一个“良”,人无良心不为食。责任落实了、层层夯实了,很多问题就可以及时化解,风险可以化解,百姓也更心安。接下来,郑州市上下将继续以“笃定奋斗方向,不负群众所望”的决心,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精神,扬帆起航再出发。
记者:在夯实食品安全基础、护航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方面,郑州还有哪些主攻方向和工作安排?
潘开名:如果说人类文明是一座美轮美奂的大厦,那么食品安全就是至关重要的“奠基石”;如果说经济社会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那么食品安全就是不可或缺的“压舱石”。郑州市人民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中。
2016年,郑州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城市。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创建工作列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重要内容,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全力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根据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审细则,郑州市结合实际,明确了五十五项创建任务。其中包括完善政府责任体系、规范监管执法体系等五大体系;推进食用农产品源头控制工程、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管控工程、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工程等十大工程;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整治、食品行业“潜规则”专项整治、食品“三小”规范整治、食品集中交易市场规范提升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七年来,郑州市严把食品源头关、生产关、流通关、入口关,倡导诚信经营、严格监督抽检,纵深推进“双安双创”,成效明显。郑州目前登记在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6万余家,市场庞大且中小规模商户占比较大,这也是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难点。为此,郑州不断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统筹完善五大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实现了食品安全状况良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并有效推动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工作机制创新。其中,郑州市食品小作坊规范化建设、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溯本通”追溯系统)、食品安全6S标准化现场管理、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监管(“郑冷链”)等工作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批领跑全省、影响全国的“郑州经验”。与此同时,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未发生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每年均稳定在98%以上。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以及创建工作知晓率、支持率逐年稳步提升,食品安全满意度从2016年的59.2%提升至2022年的85.86%。
行程万里,人民至上;民心所望,执政所向。展望未来,正是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干事创业的黄金期,也是爬坡过坎的改革攻坚期,郑州市上下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食品安全良好氛围。记者 宿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