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一场、第二场集体采访。图为中外记者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分会场参加第二场集体采访。
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的首场集体采访活动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代表团新闻发言人介绍代表团学习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有关情况,记者了解到了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最新成就与未来工作着力点。
北京:在“五量”上继续发力
“高质量发展靠什么?靠科技、靠人才、靠创新驱动。”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赵磊在答记者问时,点出北京市未来发展要处理好“五量”的关键举措。
“北京市现在已经不是在‘摊大饼’。”赵磊说,北京要在不可再生生产要素的投入上坚决做减量,在创新要素投入上坚决做增量,还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处理好变量,在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环境上扩容量,同时坚定不移地在人民福祉创造上给老百姓带流量。
“我们一定会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在‘五量’上继续发力。”赵磊说。
山西:变“一煤独大”为“多业支撑”
“我们通过同步推进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吉福指出,今年以来,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排在全国前列,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大幅领跑、势头强劲。
山西省是全国唯一的全省域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山西省委把数字转型与产业转型摆上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把同步推进“两个转型”作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要变‘一煤独大’为‘多业支撑’。”张吉福说,“产业转型一方面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通过数实融合、数智赋能,把山西省打造成全国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排头兵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吉林: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振兴发展
吉林省委副书记刘伟表示,近年来吉林省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振兴发展进入“上升期”和“快车道”。
“吉林省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刘伟表示,吉林省在重大项目蓄势、创新能力提升、营商环境优化、人民生活改善、生态强省建设等方面均进展明显。
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刘伟表示目前吉林省投资平台在线审批率居全国首位,不动产登记效率在全国处于第二位,连续两年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速在全国处于第三位。在今年8月份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城市信用监测指数中,吉林省地县两级多项排名位居前列。
天津:在营商环境领域先行先试
天津市委副书记金湘军说,“一基地三区”是党中央赋予天津市的定位,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天津市聚焦这一定位,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以及服务雄安新区的建设。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北方第一家自贸试验区,进行了体制机制、营商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先行先试,为国家试制度。”金湘军说,“目前,我们有154项先行先试制度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得到了试运行,有38项成熟的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
河北:把改革创新作为最重要动力
“把改革创新作为最重要的动力,京津冀协同创新推进得非常快。”河北省委副书记、秘书长廉毅敏说。
廉毅敏举例说,上半年,河北省承接京津技术合同转移交易额增长39.4%,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享受的企业由5800多家增加到了1.5万多家。同时,企业家创新意识非常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长了29.7%。
廉毅敏表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实、前景越来越好。“现在有一句话叫‘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时尚。”廉毅敏说。
内蒙古:从“羊煤土气”跃向新能源
“过去谈到内蒙古更多的是提到‘羊煤土气’,现在新能源成为新的增长点。”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志强说。
黄志强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新能源可谓得天独厚,即“头顶有风光”,拥有全国57%的风能资源,超过21%的太阳能资源;“脚下有煤炭”,大量的煤炭资源加上庞大的火电机组,为下一步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接入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手中有电网”,拥有相对独立的蒙西电网,为探索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先行先试机会。
黄志强表示,在“追风逐日”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将坚持目标引领、规划先行、外送基地化、本地消纳场景化、全产业链发展。“内蒙古风、光资源丰富,潜力大,机会多,欢迎大家到内蒙古投资兴业,分享发展红利。”
辽宁: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胡玉亭表示,新时代辽宁的振兴发展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外界对辽宁的预期持续向好。
创新是辽宁省振兴之路上的关键词。胡玉亭介绍,辽宁省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同时,辽宁省坚持把引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辽宁振兴发展的战略问题来抓。2021年全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37%,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22.9%,实现税收增长51.6%。
“如今,辽宁省工业从结构单一走向多点支撑、多元发展,创新沃土上的‘新苗’越来越多。”胡玉亭说。
记者 李 晶/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