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圣学
五月的老挝,雨季初显,生机盎然。刚刚从北京获奖返回老挝的庄纪文,依旧不辞辛苦地奔忙在中老铁路线上。“荣誉属于过去,激励我继续做好本职工作。”谈及刚刚获得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老中铁路有限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庄纪文语气中透着谦逊、低调。自2017年1月受命奔赴老挝加入中老铁路建设者行列,五年来,庄纪文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总书记“把中老铁路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中国铁路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优秀传统和作风,攻克了一个个工程难关,持续擦亮中国铁路名片。
中老铁路位于老挝北寮,地形地貌复杂,山高谷深,河流众多,道路崎岖,基础设施极为落后。从中老边境小镇磨丁到首都万象,唯一的陆路通道就是穿越老挝北部高山峡谷、蜿蜒崎岖、长600多公里的13号国际公路。汽车行驶在路上,就像航行在惊涛骇浪中的小船,剧烈的颠簸让人胃里犹如翻江倒海。五年来,连庄纪文自己都不记得在13号国际公路上走了多少个来回。
中老铁路建设沿线埋藏着大量战争期间遗留下来未引爆的炸弹和地雷,给铁路建设带来了巨大安全风险。为消除隐患,庄纪文加强与老挝国防军的协调配合,共同精心制定未爆弹排查及清除方案,坚决做到先排爆后施工,先后共排出487枚未爆炸物和436433 个已爆炸的零件,确保了铁路建设安全,也为当地人民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
“一隧通两国”的友谊隧道部分地段处于岩盐侵蚀环境中,部分岩层含盐量高达80%,世界罕见,是中老铁路全线的“卡脖子工程”。面对难题,身为副部长的庄纪文把办公室搬到了友谊隧道出口,蹲在掌子面前,了解岩盐含量和变化情况,掌握第一手基础资料。同时联合相关单位开展技术攻关,邀请专家实地察看,召开论证会,最终确定了岩盐环境下隧道施工方案,顺利攻克了国内外罕见难题,为友谊隧道这一“国门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老铁路10座客运站,既是中老铁路的窗口,也是展示中老两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舞台。“中老铁路无小事,建设就要建精品”!庄纪文时常这样告诫自己和同事。他组织编制了《磨万铁路精品站房质量控制手册》,以三维BIM犀牛模型进行三维模拟计算,以毫米级精度精准拼接万象站房前8根“树枝”造型的檐廊立柱;利用自主研发的PocketBIM轻量化协同平台,使万象站房候车大厅吊顶300条铝板密拼成为一个整体;磨丁站采用了钢结构深化设计与物联网应用技术等建筑业10项新技术。在庄纪文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10座精品站房惊艳亮相,被中老各方誉为“绣”出来的站房,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标准和中国质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有效保护老挝良好的生态环境,庄纪文大力推广使用自动喷淋降尘系统、建设废水处理站、拌合站安装粉尘收集设备、广泛使用环保材料等多项措施,最大限度减小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桥梁施工采取钢吊箱围堰、交通栈桥、泥浆分离系统等措施,杜绝了对湄公河的污染。建成后的中老铁路,宛如一条钢铁巨龙穿行在绿水青山间,形成了“天上有鸟飞,水里有鱼游,动物桥下走”的美丽画卷。
聚焦把中老铁路建成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他义务组织人员把工程建设技术资料翻译成老挝语和英文,方便中老双方人员学习和沟通、交流。为了培养老挝铁路工程建设人才,他主动提供关于中国铁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资料,积极协调老挝国家铁路局,帮助老挝政府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铁路相关法律法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庄纪文还不断加大对老挝籍员工的培训力度,亲自为老挝工人授课,帮助他们学习掌握中国先进的工程管理、技术和技能。老挝职工坎皮乌·达瓦,家在老挝北部山区琅勃拉邦省,经过培训后在中老铁路从事电焊和修理工作。不仅改善了他的家庭生活条件,还由于表现优秀被评为“铁路工匠”,并顺利招聘为铁路员工,继续为中老铁路运营服务。
不忘初心,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牢记使命,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庄纪文和同事的不断努力下,中老铁路开通以来客货运输增长迅猛,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作用初显,实现了高质量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