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在向媒体记者介绍上海虹桥铁路客站实际情况。
本报记者杨圣学
6月24日下午,采访京沪高铁开通运行10周年的媒体记者,来到本次采访的最后一站——上海虹桥铁路客站。
虹桥站的大气、雄伟,是给记者们的第一印象。无论是第一次来虹桥站的记者,还是来过虹桥站的记者,都对虹桥站的建筑设计新颖、出行换乘方便、环境绿色环保、服务人文温馨而赞叹不已。
面对采访记者,上海虹桥铁路客站设计负责人赵畅讲述了虹桥铁路客站设计的前前后后。
他说,上海虹桥铁路客站是京沪高速铁路的终至始发站;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时全国四大铁路客运枢纽之一。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承担了上海虹桥铁路客站、地铁枢纽站及西交通广场等工程的设计工作。
自2005年7月启动方案征集工作,2008年开工建设,至2010年7月1日上海虹桥站开通运营,建设过程历时4年,期间充满了各方建设者辛勤的汗水与难忘的记忆。
赵畅介绍说,上海虹桥铁路客站承担京沪高铁、沪杭甬客专大部分长途始发终到客车及全部通过客车、沪宁城际部分始发终到客车、沪通铁路部分始发终到客车以及南京、南通至杭州方向的普速通过客车。客站远期旅客年发送量近8000万人,设计最高聚集人数10000人,总建筑规模24万平米,车场规模16台30线。
上海虹桥铁路客站在谋划之初着眼长三角,将打造面向全国的区域性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做为最终建设目标。铁路客站与轨道(磁浮)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三种模式共同构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整个枢纽建筑融为一体,是国内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汇集交通方式最多、换乘最为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西交通中心工程、高速磁悬浮客站以及5条地铁线铁均与铁路客站无缝衔接,为旅客提供十分便捷的换乘条件,极大提升交通枢纽候乘体验与服务品质。赵畅说,正因如此,设计中面临工程技术极为复杂、接口众多,设计难度大等现实考验。
“我们历经两年设计打磨,借助多种信息化手段反复模拟推敲,协调组织多项专题会议,制定各类接口原则及系统方案,从而实现对客站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空间环境、消防疏解、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功能完善。同时充分考虑城市发展需求,科学筹划客站服务能力和适应条件。”
记者了解到,上海虹桥铁路客站设计以科研和专项研究为依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巨大成果。在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特大型铁路客站零换乘组织、软土地区大型地下工程与结构一体化设计、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光纤照明系统应用、地源热泵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国内先进水平,极大的改善了交通枢纽使用品质,有效指导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率。赵畅说,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使上海虹桥铁路客站工程硕果累累,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共9篇,各类科研和专项研究12项。《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上海虹桥特大型铁路客站关键技术》获得获得2014年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虹桥铁路客站是全国铁路最繁忙的客运车站之一,年平均旅客发送量在京沪高铁沿线各站排名首位,在全国铁路客站当中名列前茅。2019年,虹桥站全年发送旅客6984.96万人,按吞吐量计算将近1.4亿人次。历经11年的运营验证,上海虹桥铁路客站能够为广大铁路旅客持续提供良好的出行服务,并与周边城市发展形成积极有效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