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上海站白正国站长向媒体介绍虹桥站运营情况。吕彪/摄
本报记者杨圣学
6月24日下午,采访京沪高铁开通运营10周年的各家媒体记者,来到京沪高铁采访的最后一站——上海虹桥站。
京沪高铁是2011年6月30日开通运营的。上海虹桥站因为承担着沪杭、沪宁两条早已开通的高铁列车终到始发功能,所以先期于2010年7月1日运营。京沪高铁开通后,上海虹桥站同时成为了国内最长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的南端终到始发站。
虹桥站于2008年7月1日奠基开工,2010年7月1日正式开站运营,是上海直属站管辖的大型铁路客运枢纽车站,京沪、沪宁、沪杭、沪昆高铁在这里交汇,是全国铁路网规划的“八纵八横”当中一个重要节点。车站地处虹桥商务区的核心区域,与航空、地铁、公交、出租、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是全国首个与机场实现“零换乘”的铁路客站,成为展示中国高铁和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上海站站长白正国告诉记者,虹桥站自开站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对标最高水准、最优品质,向最好的学、跟最好的比,聚焦“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精益化”持续发力,完善高效能管理的“上站模式”,打造高品质服务的“上站样板”,探索高绩效运营的“上站方案”,朝着“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客运枢纽车站、成为卓越的超大型客站运营典范”目标不断迈进。
据了解,虹桥站开行列车密度高,特别是这次“6.25”新图实施后,虹桥站日常开行列车321.5对、周末335.5对、高峰352.5对。由虹桥站始发至南京、杭州方向的列车最短追踪间隔仅为4分钟、3分钟,是全国铁路最繁忙的客运车站之一。白正国站长说,虹桥站年平均旅客发送量在京沪高铁沿线各站排名首位,在全国铁路客站当中名列前茅。2019年,虹桥站全年发送旅客6984.96万人,按吞吐量计算将近1.4亿人次,相当于法国和英国的人口总和。今年5月1日发送旅客37.2万人,创单日客发历史新高。
白正国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准确把握客运市场发展态势,适应铁路客运由运能紧缺型向基本适应型转变,积极推动运营管理转型升级,致力追求高铁的速度和服务的温度相得益彰,全力打造需求引领型服务供给模式,努力让旅客安全出行、便捷出行、温馨出行。
让旅客出行更安全。安全出行是旅客的第一需求。我们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型客运枢纽车站安全管理规律,深入推进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履职考评机制,压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管理。优先保障安全设备设施投入,配备微型消防车、消防站,运用双维双视角安检仪,补强高清视频监控,在每个站台建设运用基于雷达微波技术的站台防入侵装置,不断丰富和完善安全技防手段。将智能化、大数据融入安全管理,率先应用行车电子揭示、列车作业安全风险卡控、视频监控录像自动诊断、智慧消防等系统,实现数据集成、信息共享和过程监控,提升科技保安全水平。
让旅客出行更便捷。我们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旅客出行的全过程、各环节,始终从旅客方便不方便的角度来审视问题、重构流程,大力实施客站畅通工程,在多个环节首创性进行探索实践。持续推广网络购票,全面实施电子客票,动态调整窗口功能,优化售取票机布局,率先建成全业务、一站式的售票服务中心,全方位提升旅客办票体验。大力推广刷脸验证进站,增设商务、急客专用通道,率先实施空铁联运,率先实施站内中转换乘,率先实行高铁旅客换乘地铁单向免安检,让旅客进出、中转、换乘更加便利通畅。设置多层次、多种类中英文对照指示标牌,运用色彩引导理念制作带有距离、时间度量的彩色地标,为旅客构建立体化的导向系统。坚持主动跨前一步,加强与虹桥管委会及其他交通方式的联系协调,建立“出行无障碍,一路有真情”服务联盟,共同为旅客便捷出行提供保障。
让旅客出行更温馨。我们深入践行“用心服务、崇尚细节”的理念,精心打造“心尚”服务品牌,率先推出重点旅客分类服务,率先建成设施和功能完善的母婴室,率先推进“厕所革命”,率先实行直饮水供应,率先进行5G网络试点,建成全路首家集常旅客服务、高铁随手寄、遗失物品认领、外币兑换、旅游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综合服务窗口,一系列创新实践发挥了服务提质风向标作用。坚持提升软实力与增强硬实力相结合,着力在细节上下绣花功夫,持续推进微更新、微调整、微创造“三微工程”,相继推出手机充电站、便捷快递柜、便民早餐车等举措,适度引入商业、餐饮、文化服务项目,营造温馨舒适的候车环境,打造最佳出行体验,以人性化服务、人文化气息,彰显“高铁服务”、“上海服务”的特色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