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助力江苏“北大荒”徐州快速发展(图)

中国产经新闻报
2021-06-26
1.0k

微信图片_20210626081446.jpg

京沪高铁开通,助推徐州经济大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楼拔地而起。


本报记者杨圣学


徐州位于江苏北部,苏鲁豫皖四省接壤的淮海经济区中心,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役——淮海战役就发生在这里。历史上多次遭受黄河淮河水灾,经济发展落后,被称为江苏的“北大荒”。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的社会经济情况有了极大发展。但是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运营10周年。国铁集团宣传部组织的媒体记者采访团于23日来到徐州,就京沪高铁开通给徐州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采访了徐州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浩。


据了解,京沪高铁开通十年来,徐州市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枢纽优势为驱动、以产城融合为方向,扎实做好空间规划、找准业态定位、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高铁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地位显著跃升。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19亿元、是2011年的2.06倍,位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7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29万元、是2011年的2.01倍。


王浩主任说,京沪高铁开通,进一步提速了徐州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京沪高速铁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主通道之一,全线连接京、津、冀、鲁、皖、苏、沪七省市,串联着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两大板块—--京津冀和长三角。他说,京沪高铁是徐州境内第一条高速铁路,徐州东站是京沪高铁七大主要站区之一,高铁的开通使徐州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得到强化。


一是旅客发送量迅猛增长。2020年徐州东站年旅客发送量1123万人次,是2011年137万人次的8.2倍,实现了对徐州站的反超;日均旅客发送量和最高日旅客发送量分别由2011年的0.19万人次、0.93万人次提升至3.1万人次和7.03万人次,10年间均实现了大幅增长。


二是铁路大通道加快建设。2011年京沪高铁建成通车后,徐州陆续实施了郑徐客专、徐宿淮盐铁路、徐连高铁等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徐州铁路总里程达到787.5公里,其中高铁里程391.3公里、普铁里程396.2公里,两项里程均居全省首位。在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双十字”交叉基础上,构筑起以京沪高铁、郑徐客专、徐宿淮盐铁路、徐连高铁为骨架的“放射型”铁路布局,“米”字型高铁枢纽8个方向已开通6个。


三是客货运枢纽能级持续提升。建成投用高铁徐州东站东站房、睢宁站、观音机场站、邳州东、新沂南等综合客运枢纽。淮海经济区现代物流服务枢纽、顺堤河综合物流园、邳州港物流园、孟家沟物流园入选省级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占全省项目总量的20%,其中顺堤河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成功通过省级验收。建成符夹铁路扩能改造、顺堤河作业区铁路专用线等项目,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达100%。


王浩说,京沪高铁开通,进一步巩固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徐州与南京、郑州、济南、合肥4个省会城市构成“1小时城市圈”,3小时可到达北京、西安、武汉、上海、杭州5个大都市,高铁通达省份25个,通达城市180多个,通达车站200多个,在全国高铁通达城市中名列前茅,有力巩固了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王浩告诉记者,京沪高铁开通以来,徐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过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三大台阶。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联系协作进一步强化,大量周边城市居民来徐旅游、购物、就医、就业、购房,徐州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同时,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以31.67平方公里高铁商务新城建设为核心,围绕枢纽、产业、特色、生态“四个新城”定位,规划建设了金龙湖片区、数字未来城片区、东湖—大湖片区等功能区,进一步深化“产、城、人、文、景”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服务淮海经济区的“开放引领芯枢纽、数字经济示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地、产城融合新样板”,成为集交通、商业、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2019年,新建高铁徐州东站东侧站房3万平方米及东广场配套设施,徐州东站成为集高铁、地铁、出租车、社会车辆、长途车、公交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于一体,有机联系、无缝衔接的综合性交通客运枢纽,高铁片区已成为徐州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和展示美丽徐州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他说,京沪高铁开通,进一步促进了徐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徐州与长三角、京津冀两大经济圈的融合与对接,使徐州承东接西、沟南通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力。徐州充分发挥高铁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效应,全面增强枢纽功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培育重点物流企业28家、大型物流园区40家、品牌快递企业80家、网络货运企业8家,徐州已成为淮海经济区医药、冷链、快递分拨集散中心;中欧(亚)国际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徐州号”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班次超过600列,跻身全国开行城市前列;开通多式联运线路32条,构建了公铁水海空多式联运体系,水路、铁路货运量占比由“十二五”末18%提升至32%,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至15%,成效明显。


“2018年徐州市高铁动车运用所投入使用,给徐州带来高铁物流发展的新机遇,高铁及高铁物流带来的优势聚合,助力高铁新城成为淮海中心的高铁驱动引擎。”王浩告诉记者,在高铁带动下,徐州市抢抓机遇,以整体融入上海、北京两小时经济圈为契机,发挥高铁、地铁“双铁站区”对企业的“虹吸效应”,通过创新招商路径、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一批具有引领性、支撑性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徐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000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跻身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669.5亿元,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圆满收官。高铁带来的人才集聚效应加速显现,新引进领军人才、高层次“双创人才”数量居全省前列


关键词: 京沪高铁

因为有你 新闻才更精彩

欢迎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