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圣学 摄影 贾天勇
6月30日是京沪高铁开通运营10周年。为了全面反映10年间京沪高铁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特别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保证民生做出的巨大贡献,6月22日,国铁集团宣传部邀请部分中央媒体,从北京南站出发,对京沪高铁沿线部分城市进行了采访。
在济南记者了解到,京沪高铁开通10年来,已经安全运行15.8亿公里,对线路的维修成为常态化工作,大到一座桥梁、一座隧道,小到一根轨枕、一颗螺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装备。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安全部主任杨怀志说,京沪高铁因为运行密度大,每天早晚时间跨度长,只能利用凌晨的维修天窗上线检查,时间紧、工作强度大、质量要求高,同时由于高铁沿线周边环境不同,难以实现快速、大范围巡检。
据记者了解,为了将1318公里的高铁设备从设计、建设到运维的情况,从当前状态到历史演变规律,从设备病害的发现到维修销号全过程都较好地呈现给各级、各专业设备管理者,实现“不出门便知千里事,不开卷也晓百年史”,为高铁设备运维提供更智能、更高效、更全面的数据和信息支撑,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成套技术研究,综合运用大数据、GIS+BIM、北斗导航、卫星遥感、无人机智能巡检等新技术,结合传统检测、信息化技术,开发了基于北斗+5G的国内外首套铁路全自动无人机智能巡检专用系统,从空中多角度巡检,在保证安全飞行的前提下,实现了白天列车运行期间和夜间天窗对线路、桥梁、边坡、接触网等设备和大范围环境隐患的全天候巡检,大幅提高了巡检效率,实现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铁设备管理智能分析、故障诊断与辅助决策,构建了多专业、一体化的智能运维典型场景,逐步形成“让高铁数据发出智能声音”的高速铁路智能运维新理念,推进高铁运维由“故障修”、“计划修”转向“状态修”、“预测修”的智能化新模式,完全规避了巡检职工的安全风险,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受到了职工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