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消保委评测150款互联网保险,建议全面透明营销信息

2025-05-27   3.15诚搜网

QQ20250526-112026.png

近年来,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保险需求增长明显,互联网保险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5月23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互联网保险产品测评结果,发现存在产品名称有歧义、信息披露不全面、营销文案不规范、人工客服有缺失等问题。上海市消保委建议,应强化互联网保险信息透明度,优化产品结构与服务设计,在关键节点增加人工服务入口等。

产品名称有歧义

信息披露不全面

2024年10月—2025年4月,上海市消保委针对互联网保险产品开展测评。此次测评聚焦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意健险产品(包括医疗险、重疾险、意外险三类),分别从销售端和产品端进行综合测评;选取了水滴保、微保、明亚保险经纪、大童保险管家等10家市场主流的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和头部保险中介机构,并从中选取了35家保险公司的150款保险产品样本,其中医疗险产品80款,重疾险30款,意外险40款。

测评显示,互联网保险产品以标准化、短周期、易上架为设计导向,弱化了传统保险中个性化适配与责任解释环节,消费者在实际使用中常出现保障不匹配或不适用的情况;产品在销售端的界面展示相对简单,难以解释清楚免赔条款、健康告知、等待期等专业化的保险内容,普通消费者在无专业人员协助的情况下易造成理解偏差。

测评发现,部分保险产品名称有歧义。例如,一款天天保百万意外险(安盛天平)的“百万”实为意外医疗费用补偿责任,而医疗费用补偿是报销模式,不超过实际医疗费用,所谓的“百万”为报销上限,且免赔额达5000元,该产品的意外身故及残疾保额仅有1万元;另一款太平洋普惠百万医疗险(太平洋产险)名称中含有“普惠”,但免赔额为2万元,与普通消费者理解的“普惠”概念有明显偏差;还有一款个人百万综合意外险产品的“百万”保额仅仅是指航空意外责任,核心的意外身故保险金只有10万元。

测评显示,互联网平台虽形式上完成信息披露义务,但部分保险产品通过页面折叠、跳转链接、字体淡化等方式弱化了免责条款、健康告知、等待期等重要信息的显性展示,消费者在投保流程中很难看到这些关键信息,这种“可查但不可感”的信息结构也容易造成误解。

测评发现,很多保险产品在销售页面仅模糊表述“保障100/120种重大疾病”,却并未提供完整的疾病清单或疾病示例,具体的疾病种类也只能到保险条款中查询,消费者难以快速判断保障范围;有些意外险产品包含意外医疗责任,但没有明显标注可报销医院范围,导致消费者误以为所有医院均可理赔,而实际上部分医院可能被排除在外。

例如,一款个人综合意外保险(安诚财险)包含意外医疗责任和猝死责任,但没有在销售页面明显注明覆盖医院范围和等待期,而是仅嵌在投保须知中,消费者通常难以发现。

此外,在续保方面,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保障不足。某些产品要求消费者勾选续保授权声明,但点击勾选后,页面并不会展示《续期授权声明》的具体内容;某些产品宣称可续保,却未说明是否需重新进行健康告知,若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可能面临被拒续保风险;某些产品在销售中可能存在对续保条款的默认勾选。

营销文案不规范

人工客服有缺失

测评显示,互联网保险销售页面普遍强调高保额、低保费、快理赔,营销语义设计高度强化用户感知利益,但对免责条款、赔付条件、健康告知、免赔额、等待期等实际限制性内容轻描淡写,导致消费者的理解与产品实际状况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消费者在缺乏关键判断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购买决策,实际获得的保障结构却远低于预期。

测评发现,某些互联网中介平台在推广保险产品时,采用饥饿营销手段,在产品销售页面标注“今日仅剩××单”“限时优惠即将结束”等,制造紧迫感,导致用户在没有全面了解和评估产品信息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某些保险产品与市面上的产品进行不恰当对比,宣称自身价格“比市场平均价格低××%”,但未披露是否因此减少了保障范围,可能导致消费者以价格为决策依据而忽略其他重要保障内容;某些重疾险产品宣传“不限健康状况,不受历史疾病影响,真正保障全家人”,然而实际条款中却有“投保前已获悉的既往症,不在保障范围内”;某些意外险产品销售界面声称“无论大小意外都能保”,然而实际条款中却存在部分意外免责的情况。

例如,在水滴保平台销售的水滴百万医疗险(焕新版)(泰康在线)销售界面宣传0—70岁均可投保,实际条款中却说明投保年龄需为30天—65周岁,与宣传页面不一致;在梧桐树平台销售的小蜜蜂5号综合意外险(太平洋产险)销售页面宣称“无论大小意外都能保”,然而实际条款中却存在部分意外免责的情况,该平台销售的另一款保险产品同样如此。

在保险销售与服务流程中,人工客服应在关键节点承担解释条款、回应疑问与处理争议的责任。然而,很多平台依赖智能客服与模板化应答完成用户服务,人工客服严重缺位,导致用户在面对非标准问题时难以获得有效解答。

测评发现,部分平台的产品人工客服咨询入口存在缺失;部分产品声称提供人工客服,但实际咨询时只能使用AI问答系统,而AI客服的回答通常无法有效解答复杂的保险问题,也无法提供具象案例说明;部分平台咨询入口流程复杂,要求消费者扫码关注公众号、注册账户、提供手机号或微信号等个人信息,这种强制信息收集方式可能引发消费者对隐私泄露的担忧;部分平台产品仅提供留言功能,不提供在线咨询入口。

提高产品的透明度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上海市消保委指出,在免赔额、保障责任、续保条款等方面,平台需通过可视化结构、页面高亮、操作前提醒等方式进行主动提示。监管部门可推动“保险销售页面用户信息显性度”行业标准建立,明确信息展示的行为规则,防止重要内容以默认折叠、文字淡化等方式弱化用户认知。

平台应对销售行为中存在的默认勾选、强制搭售、内容遮蔽等问题设立明确边界,推动销售路径设计转向“用户充分理解+自主决策”的双保障逻辑。同时,建议平台将大数据与智能推荐算法用于需求引导、风险提示等环节,通过精准服务提升用户感知价值;在投保层面,加强信息披露、重要内容提示,优化用户操作流程,精简页面跳转逻辑,加强互动环节,提升消费者实感;引入关键条款确认、多步展示与确认机制,引导消费者逐步理解保险产品而非一键完成交易,将销售行为融入保险教育过程,使“用户理解”成为销售流程中的重要环节。

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阶段应开展用户调研,引入测试环节,提升产品条款结构的清晰度与适配性。通过服务前置建立品牌连接与信任沉淀,推动保险从“强销售”转向“自然转化”,以“产品后移、服务前置”的方式激活用户需求、提升后续投保率。

客服机制在信任构建中扮演关键角色,建议在投保、理赔、退保等关键节点增加人工服务,明确客服在争议解释、条款解读等方面的责任边界,避免出现“流程完结即服务终止”的僵局;推动客服人员培训与考核体系升级,提高客服团队专业性,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沟通水平。

上海市消保委表示,应提高互联网保险产品信息的透明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让互联网保险市场朝着更加透明、智能、消费者友好的方向发展。

来源 | 上海市消保委


阅读 59    留言
  网友留言  
更多评论
 最新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