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华夏安全网
碧水源(300070.SZ)创办于2001年,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于2010年作为中关村自主创新知名品牌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创业板上市公司龙头股之一。2020年9月,中央企业、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中交集团全资子公司中国城乡控股碧水源,国务院国资委成为实控人,碧水源的发展开启崭新篇章。目前公司总资产逾790亿元。
碧水源坚定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坚持以自主研发的膜技术解决中国“水脏、水少、饮水不安全”三大问题,持续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作为世界一流的膜技术企业之一,公司坚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凭借集膜材料研发、膜装备制造、膜工艺应用于一体和数字化水务运营两大优势,已发展为中国环保行业、水务行业标杆企业、全球领先的膜装备生产制造商和供应商之一,位列“全球水务50强”第36名。
公司在北京、天津、南京、昆明和无锡等地建有膜研发、制造基地,核心技术包括微滤膜(MF)、超滤膜(UF)、超低压选择性纳滤膜(DF)和反渗透膜(RO)等,年生产能力为微滤膜和超滤膜2000万㎡、纳滤膜和反渗透膜1900万㎡,吸附材料10000方/年。依托自主研发的核心膜技术,公司开发出了系列超微滤膜产品、工业纳滤膜产品、工业反渗透膜产品、工业零排放膜产品和系列一体化产品,其中,高性能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MBR)、双膜新水源工艺(MBR-DF)、智能一体化污水净化系统(ICWT)等污水深度净化技术和产品已获得广泛认可和应用。公司已形成污水资源化、高品质饮用水、海水淡化、工业零排、盐湖提锂五大主要业务板块。
截至目前,碧水源参与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首都水系、海河流域、太湖流域、巢湖流域、滇池流域、洱海流域、南水北调丹江口水源地等多个水环境敏感地区的治理,建成数千项膜法水处理工程、数百个国家水环境重点治理工程、数十座地下式再生水厂、多个高品质饮用水工程和海水淡化工程。碧水源MBR膜占中国膜法水处理市场份额的70%以上,日水处理总规模超过2200万吨,每年可为国家新增高品质再生水超过70亿吨。近年来,积极拓展盐湖提锂新能源赛道,亦成为“一带一路”的积极参与者,发力布局国际市场。
自上市以来,碧水源受到资本市场持续青睐,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和资金实力,亦是北京市首家民营银行中关村银行的发起人和创立者。
碧水源每年将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的10%投入技术研发,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并于2009年和2017年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碧水源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课题,公司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美国工程院士David Waite教授工作站、李锁定创新工作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并先后与清华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成立联合研发中心,落户中国境外首个火炬创新园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火炬创新园,并牵头组建了膜生物反应器(MBR)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水处理膜材料及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放眼未来,碧水源将秉承“承担社会责任,建设生态文明”的企业宗旨,通过强化战略引领、创新驱动,为治理水环境、开发新水源、保障饮水安全以及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不断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视野中彰显中国企业的巨大创新力量。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与中美科技博弈白热化的双重挑战下,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已成为筑牢国家战略安全防线的关键支撑。作为中国环保领域的“国家队”,碧水源以“膜技术”为剑,直指水处理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成功实现高端膜材料国产化替代,彰显了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膜材料突破:产业链安全的生命线
面对高端膜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境,碧水源持续科研攻坚,先是在国内率先开发出纤维增强型中空纤维膜,接着创新性研发出分离膜独有核心技术——以聚烯烃作为支持体,替代传统无纺布加聚砜,为国产化膜技术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超纯水反渗透膜、海水淡化膜等高端膜材料,打破了日、美、德“卡脖子”问题,为国产化膜技术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膜材料的突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产业链安全的生命线。碧水源主导或参与制定40余项膜材料国家及行业标准,构建中国膜技术话语体系。公司已建成亚洲最大膜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年产能突破3900万平方米,彻底扭转高端膜“受制于人”的局面。
膜装备制造:国产替代的基石
为突破高端膜装备“精密化、自动化”的制造瓶颈,碧水源投入10亿元打造智能化生产线,并引入工业机器人,实现膜元件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产品良品率提升至99.5%。
公司自主研发的MBR技术已实现全面国产化替代,累计处理规模超2200万吨/日,打破了欧美日在高端膜材料领域长达30年的垄断,使中国成为全球MBR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其创新推出的振动MBR技术,较传统MBR运行能耗降低20%,膜寿命延长至8年以上,成功应用于太仓市城东水质净化厂等标杆工程,为水务行业节能降碳做出重要贡献。
膜工艺应用:突破“卡脖子”的战略需求
依托自主膜技术,碧水源将应用场景从传统污水处理延伸至国家战略需求领域。采用“UF+RO”双膜法净水工艺的中芯国际水厂,可以将污水处理成用于芯片制造的工业超纯水,为国产芯片产业助力。
海水淡化破局:在青岛董家口建成国内首个“超滤+反渗透”双膜法海淡项目,关键技术和设备实现国产化,打破长期以来海水淡化膜技术的国际垄断,能耗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进入国家战略视野。
盐湖提锂攻坚:创新“膜法提锂”工艺,钛系吸附剂全球首创,在青海、西藏盐湖建成万吨级提锂示范工程,助推新能源产业链降本增效。
医药膜突围:深刻践行国家生物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布局蛋白浓缩分离膜、除菌膜、除病毒膜的研发。历经两年时间,中空纤维柱膜成功面世,超滤膜包也进入验证阶段,加速推进生物医药膜国产化进程。
工业零排进阶:开发“超滤-反渗透-蒸发结晶”全流程工艺,实现工业废水回收率超95%,结晶盐资源化利用。中北新材料等项目纷纷落地,深度参与煤化工、矿井水治理设计,形成了完善的工业零排技术体系。
从“跟跑”到“领跑”,碧水源以膜材料为支点,撬动产业链安全与升级,诠释了国资央企“顶梁柱、压舱石”的使命担当。在“双碳”目标与全球科技博弈的双重背景下,碧水源将持续深耕膜技术“无人区”,以创新之力筑牢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屏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