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中国市场监管报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坚决贯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要求,以雷霆之势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微腐败”亮剑。
聚焦殡葬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老年人药品和“保健品”虚假宣传、违规异地执法与趋利性执法、居民水电气计量不准确和收费不规范、制售假劣肉制品、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八大民生痛点与营商环境堵点,市场监管系统秉持“监管为民”的赤诚初心和“刮骨疗毒”的坚定决心,打响了一场守护民生福祉、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
高位推动,扛牢政治责任
市场监管总局党组将整治“微腐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构建“顶格推进、系统联动、纵深到底”的责任体系。
以上率下强部署。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靠前指挥,审定总体方案。总局成立以罗文同志为组长的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各专项任务均由分管局领导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形成“1+8”工作方案体系。4月2日,总局召开市场监管领域2025年深化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部署会,对今年市场监管领域集中整治工作进行部署;5月15日,又召开加强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暨集中整治工作推进会,加压鼓劲,确保整治方向不偏、力度不减。
四级贯通聚合力。总局创新建立与驻总局纪检监察组的“双台账”(工作台账与监督台账)制度,坚持“每周沟通进展、每月检视质效、每月衔接台账”,实现信息互通、监督嵌入、同题共答。纵向打通总局、省、市、县四级市场监管部门,运用“三书一函”(整改通知书、挂牌督办通知书、约谈通知书及提醒敦促函)逐级拧紧责任链条,严防“上热中温下冷”。
一线督导解难题。今年4月以来,总局领导行程紧凑,深入吉林、福建、宁夏、上海、江苏、河南、北京、辽宁等地,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到学校食堂、殡仪馆、医院、肉制品企业、农贸市场等点位明察暗访,现场发现问题、督促整改。高位推动下,各地闻令而动,海南、福建、重庆等地省局迅速部署,广东、黑龙江等地省局“一把手”直插一线督查,形成全国一盘棋、上下齐攻坚的生动局面。
聚焦痛点,靶向精准施治
市场监管总局深化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坚持“小切口撬动大民生”,针对八大领域突出问题精准发力、重拳出击,成效初显。
利剑出鞘斩“天价殡葬”。聚焦殡葬领域价格违法、违规收费、捆绑消费、制造销售封建迷信用品及商业贿赂等乱象,市场监管总局牵头打出组合拳。组织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自查自纠,查摆自身问题3805个,检查殡葬服务机构及经营主体6.2万余户,发现问题近1.7万个。截至6月底,全国查办案件9575件,罚没(责令退还)金额47886.43万元。针对“天价”收费定性难、公益性公墓执法依据不足、中介监管职责不清等深层次问题,市场监管总局正加紧研究制定《殡葬领域市场监管执法指引》和《关于殡葬用品和服务明码标价的指导意见》,推动源头治理。
筑牢校园“舌尖安全”防线。市场监管总局持续深化“校园餐”专项整治,部署全国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检查聚焦“三类人”(主要负责人、食安总监、食安员)配备履职、“三件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落实、“三本账”(《每日食品安全检查记录》《每周食品安全排查治理报告》《每月食品安全调度会议纪要》)记录以及原料控制、加工操作、环境卫生等关键环节。截至6月底,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立案查处案件4895件,罚没(责令退还)金额1993万元,排查问题214506个。市场监管总局还联合教育部建立春秋季校园食品安全联合检查常态化机制,筑牢制度根基。
守护百姓“看病钱”“养老钱”。针对医疗机构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扩大范围收费等侵蚀医保基金和加重患者负担问题,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开展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国家医保局等九部门印发专项方案,部署全国严查。截至6月底,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立案查处案件1889件,罚没(责令退还)金额43814万元,排查问题6807个。面对医疗价格政策复杂、部门间认定时有差异、向患者精准退费难、智慧监管能力不足等挑战,市场监管总局正着力加强与医保、卫健部门协同,探索建立案件移交机制和统一认定标准,并指导地方开发信息化监管工具。
严打肉制品造假乱象。市场监管总局重拳打击肉制品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重点整治使用非法原料、以低价肉冒充高价肉(如用鸭肉冒充牛羊肉)、以调理肉冒充“原切肉”、标签造假、虚假宣传等突出问题。截至6月底,立案查处违法案件4315件,罚没(责令退还)金额4633万元,移送公安及其他行政机关200件,排查问题52421个,有力净化了肉制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净化农村食品市场。市场监管总局剑指农村地区假冒伪劣食品顽疾,聚焦生产销售“三无”“山寨”食品、使用非法原料、“两超一非”(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及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虚假宣传等突出问题。截至6月底,立案查处违法案件48497件,责令停产133家,罚没(责令退还)金额12828万元,移送公安及其他行政机关902件,排查问题87725个。
校准民生计量“公平秤”。市场监管总局紧盯居民反映强烈的水电气“三表”计量失准、收费不规范问题。截至6月底,立案查处违法案件3885件,罚没(责令退还)金额4832万元,排查问题17105个,出台标准5个。针对“三表”到期轮换难、机械表与阶梯价政策不衔接、基层检定能力弱等问题,市场监管总局正加快制定《城镇供水供电供气公用企业计量行为合规指南》和《价格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并联合住建、能源等部门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严打“坑老”“骗老”乱象。聚焦老年人药品、保健品领域虚假宣传、“伪高科技”坑老问题,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创新结合“你拍我查”活动发动社会监督。截至6月底,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842件,罚没(责令退还)金额2021.67万元,排查问题3772个。湖北、湖南查处宣称普通酒品具有保健功能案,江苏查办超市播放视频夸大食品功效案,上海正深挖私域直播虚假宣传案。针对网络直播等新业态违法隐蔽性强的问题,市场监管总局正研究制定《关于虚假商业宣传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指引》,并加强跨部门协同打击。
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聚焦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精准发力、重拳整治顽瘴痼疾,以务实举措净化执法环境,护航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市场监管总局将整治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及“四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纳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召开 16家行业协会座谈会,设立“监测点”,聘请“监督员”,畅通企业诉求渠道。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采取科技赋能(扫码入企、大数据)、制度重构(协作备案、裁量基准、考核改革)、清单管理(轻微免罚)、强化监督(公开征集线索、问责震慑)等措施,有力纠治执法乱象,减少市场干扰,执法行为日趋规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创新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集中整治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市场监管总局着力构建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
行纪贯通协同发力。与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协作,建立定期汇报、线索移送机制。截至6月底,全系统移送违规违纪线索2574条。驻总局纪检监察组组长林国耀强调,要立足“监督的再监督”,与党组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深化运用“组局协同”“组组协作”“组地联动”机制,推动整治走深走实。
“查改治”一体推进。坚持查处个案与系统整改、完善制度相结合,深入剖析“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深层次原因,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包括完善“校园餐”主体责任和联合检查机制,研究殡葬执法指引和明码标价规范,探索医疗智慧监管和优化退费流程(点对点通知、远程批量退款),制定虚假宣传法律适用指引等,累计制修订制度规范765个。
智慧赋能精准监管。针对医疗收费海量数据与政策差异,指导地方探索信息化监管软件,建立违规收费问题库,增强穿透性监管能力。青海“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集成5761路监控,AI智能巡检实时纠错溯源。
开门整治群众参与。坚持过程请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效果由群众评价。畅通12315平台、热线、扫码举报渠道,落实举报奖励(如青海出台内部举报人奖励制度)。及时公布整治进展,曝光典型案例(肉制品、农村假劣食品等),发布消费提示警示。在退款环节优先考虑群众便利,积极探索创新方式。
成效明显,群众有感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集中整治开展以来,市场监管系统以扎实行动回应群众期盼,优化营商环境,成效逐步显现。
群众真切感受到变化,“天价”骨灰盒的退费单拿到了,学生营养餐更安全了,老人对虚假保健品更警惕也更有安全感了,农村小店食品更货真价实了,家里的水电表计量更精准公平了,“看病钱”“养老钱”被更严密地守护着。经营主体也体会到更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青海的“五陪餐”让家长放心、上海深挖私域直播“坑老”案、吉林的肉制品“穿透核查”保安全、江苏宿迁患者收到退费时的欣慰,都是整治成效最生动温暖的注解。
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夯实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市场监管总局将持续秉持“监管为民”的深厚情怀,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发扬钉钉子精神,狠抓整治任务落实,不断巩固拓展成果,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治理“微腐败”、守护大民生的优异答卷,为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王国明
短评:让公平正义可感可及
市场监管总局剑指“微腐败”的集中整治行动,生动诠释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深刻内涵。聚焦殡葬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等八大痛点堵点,这场雷霆行动彰显了“监管为民”的初心与“刮骨疗毒”的决心。
成效显著的关键在于“可感可及”。高位推动、四级贯通的责任体系,确保政令直达基层;靶向施治、精准发力,让每一记重拳都打在问题最痛处;“四不两直”的明察暗访、开门整治的群众参与,使监督无处不在。从斩断“天价殡葬黑手”,到筑牢校园“舌尖安全”防线;从守护百姓“看病钱”“养老钱”,到校准民生计量“公平秤”,每一项成果都转化为群众手中实实在在的退费单、餐桌上更安全的饭菜、消费时更踏实的信任感。
“微腐败”虽小,却直接“啃食”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场监管总局的实践深刻表明:治理“微腐败”,守护大民生,就是要让抽象的公平正义具象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安心与温暖。唯有持续聚焦百姓“急难愁盼”,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才能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成为百姓可感知、可触及的日常。这不仅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需,更是夯实执政根基、赢得民心的重要抓手。
菓 瞾
关键词:严打微腐败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