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3.15诚搜网
近日,央视新闻《财经调查》记者调查发现,国内部分和田玉市场存在严重造假和欺诈行为,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玉石鉴别能力不足,通过染色、虚假鉴定证书、直播演戏等手段牟取暴利,扰乱市场秩序。
在河南省南阳市石佛寺镇——全国最大的和田玉加工交易集散地之一,《财经调查》记者发现市场上充斥着用化学药剂染色的假籽料。摊主坦言,这些所谓的“和田玉籽料”实则是低价青海料、韩料甚至阿富汗玉经过滚筒磨光、化学染色后冒充的高端货。一家玉雕店老板透露,他们还会用“拔猴毛”(漂白去杂)的方式处理劣质玉料,再以“羊脂玉”名义高价出售。
更令人震惊的是,假鉴定证书已成为行业“标配”。《财经调查》记者以阿富汗玉为样本联系办证人员,仅花费2元就获得了标注为“和田玉”的虚假证书,证书机构“国石珠宝首饰检验检测中心”在国家企业信用系统中根本不存在。业内人士指出,此类假证书配合扫码验伪功能,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直播带货成为造假新阵地。在石佛寺镇,主播与摊主联手表演“砍价大戏”已成常态。记者记录下一名主播假装为粉丝争取660元的“和田玉手链”,实则货品为其自有,摊主仅是配合演戏。另一直播间“大梦和田”中,主播与摊主表面争执,暗地里却通过手势传递底价,诱导消费者下单。
广东省四会市“玉满江河珠宝店”更是将欺诈剧本玩到极致。其旗下直播间“旺尔珠宝”虚构20亿元订单对赌剧情,主播分成两派比拼降价;“百百福珠宝”则安排员工假扮外国商人,用福建方言编造“清仓甩卖”谎言。更离谱的是,主播们竟宣称玉石具有“调理五脏六腑”“补充铁离子”等疗效,瞄准中老年群体推销。
这些乱象背后,是消费者对和田玉认知不足与市场监管缺位的双重漏洞。业内人士呼吁,购买玉石需选择正规渠道,切勿轻信直播话术,同时应要求出具权威机构鉴定证书。你在直播间是否遇到过类似陷阱?欢迎分享经历,共同维护消费权益。
来源 | 315诚搜网 综合央视《财经调查》
关键词:和田玉市场乱象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