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社会聚焦
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河北首衡集团有限公司涉嫌通过操控员工及亲属注册空壳公司、伪造经营流水等方式,从多家银行骗取贷款,涉案金额可能高达10亿元。这一事件引发社会对农批市场融资乱象及银行信贷风控的广泛关注。
图为首衡集团董事长米亚林。资料图片
首衡国际酒店。资料图片
据调查,自2016年起,首衡集团要求部分员工或其亲属注册公司或个体工商户,并将这些企业的营业执照、公章、银行账户等关键资料统一交由集团融资部管理。记者通过工商登记系统查询发现,仅以0312-2961187这一电话号码注册的企业就达284家,其中除首衡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外,还包括200多家与集团无产权关系的"皮包公司",如高碑店市宋温暖商贸有限公司、涞源县卓惠果蔬批发部等。这些企业注册地址多集中在首衡旗下批发市场内,且社保参保人数基本为零,明显不符合正常经营企业的特征。
内部知情人士透露,首衡集团融资部会为这些空壳公司"注入"虚假经营流水,待流水达到银行贷款标准后,再以员工或其名下企业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贷款获批后,资金均由集团统一调配使用,员工对具体操作过程毫不知情。以员工刘名(化名)为例,其名下两家企业被集团用于从保定银行和北京银行骗取贷款1000多万元,贷款资金流向完全由集团控制,刘名仅定期收到所谓"奖金"。类似案例在首衡集团内部并非个案,据一位财务人员透露,此类操作已持续多年,仅其知晓的涉案金额就达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首衡集团近年来快速扩张,在全国多地建设农批市场,但多个项目经营状况不佳,收入难以覆盖成本。此次骗贷事件曝光后,外界质疑其"圈地模式"背后可能存在严重的财务违规行为。中国政法大学谭秋桂教授指出,此类行为已涉嫌违法,不仅使员工承担巨大法律风险,也可能给银行系统带来重大隐患,监管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
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质疑,首衡集团总裁魏树俭矢口否认存在相关行为。目前,该事件已引发金融监管部门的关注,后续调查进展值得持续追踪。
315诚搜网提醒广大劳动者,切勿轻易出借个人身份信息注册公司,以免卷入非法金融活动;同时呼吁银行业加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来源 | 315诚搜网 社会公益调查组
声明:本文系诚搜号网友上传,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首衡集团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