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3.15诚搜网
在短视频风靡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医生投身其中,借助直播与短视频的东风,传播医疗健康知识,这本是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善举。然而,当前短视频平台上的医疗科普内容正深陷“真假难辨”的信任泥沼。
跨专业荐药,医生身份成“万能背书”
记者调查发现,短视频平台上,医生打着问诊、科普的旗号推荐药品的现象层出不穷。众多医生的话术如出一辙,甚至出现骨科、妇科医生推荐咳嗽药的荒诞场景。其中不少医生与MCN机构(网红孵化机构)签约,其账号的日常运营皆由MCN机构全权负责。相关MCN机构的报价单显示,依据医生账号的质量,每条荐药视频的报价从1900元到29万元不等。
术业有专攻。医学领域不同科室的医生应当依据不同病因以及个体差异,精准推荐药物,并详细告知禁忌症、副作用等关键信息。医生跨专业荐药,甚至为带货不择手段地鼓吹功效,不仅涉嫌超范围执业,更可能误导病患,延误治疗时机。
虚假宣传泛滥,健康焦虑成“流量密码”
记者还留意到,一些所谓的医疗科普内容,打着科普的幌子,肆意贩卖容貌、健康焦虑,传播毫无科学依据的治疗、养生方法。
家住北京的李大爷,便是这类虚假科普视频的受害者。李大爷向记者介绍,他经常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老人再不吃××就要出问题”“老人赶紧买××药”之类的视频。视频中,身着“白大褂”的人侃侃而谈,李大爷便自然地将其视为医生,对其言论奉为“医嘱”。有些药品、保健品,李大爷闻所未闻,但为了健康,还是忍不住点击视频下方链接进行购买。
这类科普视频,常常夸大疗效、制造恐慌,更有甚者,部分主播利用老年人的健康焦虑,以“免费讲座”“公益体检”为诱饵实施诈骗,最终目的就是推销高价保健品或“三无”假冒伪劣产品。
AI生成内容泛滥,伪科普难辨真伪
快速发展的AI生成技术,让生成假照片、假图像,甚至视频换脸变得轻而易举,且真假难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就深受其害。
不久前,网络上出现一段张伯礼院士为某美白护肤品宣传的视频。实际上,这是AI精心制作的视频,巧妙运用张伯礼院士的形象和声音,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起初,许多人都信以为真,尤其是家中的老人,看到德高望重的医生推荐,便毫不犹豫地直接下单。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一切都是商家精心编织的骗局。值得一提的是,利用AI合成知名专家直播带货的视频并非个例,且不断变换花样,让人防不胜防。
破局之道:让医疗科普回归“医者仁心”
面对短视频平台上医疗科普内容的乱象,如何破局已刻不容缓。
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主要载体,应加强对医疗科普内容的审核与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对违规账号严厉处罚,从源头上净化平台环境。医生作为医疗科普的核心主体,应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坚决拒绝跨专业荐药与虚假宣传。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对利用医疗科普进行虚假宣传、诈骗等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力。同时,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医疗科普内容的辨识能力。
最后,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共同参与治理。
唯有如此,才能让医疗科普回归“医者仁心”的初心。
来源 | 中国市场监管报 本报记者 袁 赞
关键词:短视频医疗科普乱象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