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监财经 | 从“田园梦”到“兴农路”——孙春梅的乡村振兴实践

2025-08-08   中国市场监管报 本报记者王国明

4a690d733255a215147ba9f6b2e82ee0 (1).jpg

图为孙春梅在农场劳作。

开栏的话

7月29日,12位个体工商户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他们是:河北省宁晋县宁特电缆辅料厂经营者、“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宁金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开心田园生态农场经营者、“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全国妇联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孙春梅,浙江省义乌市轻韵围巾商行经营者、“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金罕岗,安徽省歙县时威网络信息工作室经营者、“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仰时威,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味友饮食店经营者、“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王瑞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禾力商贸工作室经营者、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全国道德模范徐军,河南省鄢陵县张丘百货店经营者、“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张丘,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兴邦防水材料经营部经营者赵作权,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佳尝便饭菜馆经营者、“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王心亮,广东省阳春市春湾唐羽影视传媒工作室经营者唐羽,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圆梦商贸部经营者、“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民间工艺美术家程学勇,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大河坎镇迎宾会友商贸汉桂路店经营者郑建明。他们是全国1.27亿户个体工商户的优秀代表。本报从今天起开设《建设者的足迹》栏目,陆续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今天首先刊发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孙春梅、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王瑞祥的事迹,以飨读者。

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绿意盎然的田野上,一位“田教授”用19年光阴,将300余亩荒地变成了现代农业的立体教科书。

7月31日,南通市通州区委会议室内,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张建华紧握着刚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的孙春梅的手,称赞她是“通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杰出代表”。

就在两天前,孙春梅作为全国个体工商户代表,从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这项“国字号”荣誉。在江苏省六位入选者中,她不仅是唯一的农业领域代表,更是不多的以个体工商户身份获此殊荣的典范。

这份荣誉背后,是她扎根泥土19年的坚守——从都市白领到“田教授”,从生态农场主到全国人大代表,孙春梅以通州区东社镇开心田园生态农场为支点,激发出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都市归田,沃野逐梦

2006年,当城市化浪潮席卷全国时,孙春梅却选择逆流而行。她毅然辞去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的乡村怀抱。怀揣着质朴的“田园梦”,她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农业实验。

她的办公室就建在这片300余亩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她创新打造种养结合的有机农场:用粮食、杂草及多余蔬菜喂养动物,将动物粪便和秸秆杂草加入自制环保酵素堆肥发酵,腐熟后还田作为有机肥料。

这套生态循环系统如同精密的自然机器,让农场跳跃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辛勤耕耘终获硕果:2016年,开心田园生态农场获评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021年,更跻身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农场之列。

孙春梅的农场很快超越了传统农业的范畴。2012年,当“电商”对多数农民还是陌生词语时,她已率先开辟“从地头到餐桌”的有机蔬菜配送业务,客户能通过物联网实时观看作物生长全程,这种透明化生产模式彻底重塑了传统农产品销售方式。

创新经营,城乡共融

孙春梅将虚拟与现实巧妙融合。她创造性地把虚拟农场游戏搬到现实中,邀请市民认种菜地。每逢周末,城市家庭驱车来到农场,在专属菜园里体验播种与收获的喜悦。

她发起的“农夫市集”和“主妇联盟”,搭建起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话的桥梁。这种产销直连模式既保障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又建立起城乡互信的情感纽带。

在孙春梅看来,农业的价值链可以无限延伸。她建立“田间教室”,化身“田教授”为青少年科普农耕知识。孩子们在泥土里亲手播下种子,农场成为连接田野与课堂的天然教室。

“乡村振兴需要万紫千红的百花园,我要为农民探出一条新路,让希望的田野越来越令人向往。”孙春梅的这番话,道出了她创新背后的深层动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实践共富,集群发展

“一人富不算富。”这是孙春梅常挂在嘴边的话。自2016年起,她发起“新农人联盟”,累计培训创业农民5000余名。这些学员中,既有返乡大学生,也有留守妇女,还有渴望转型的传统农民。

她组建开心田园生态农业技术协会,将周边21个村、30家农业合作组织、2700余户村民凝聚成发展共同体。通过免费发放特色种子,带动3800余户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实现亩均增收3000多元。

针对农村人才紧缺的痛点,孙春梅创建了金羽农民创业园和开心田园生态农耕星创天地。这些平台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从技术指导到市场对接的全链条孵化服务。

她还与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将学术智慧引入田间地头。农场实验室里,高校专家与农民共同研究土壤改良方案;田间地头,农学教授为农户现场解决技术难题。这种“大学+农场+农户”的三维联动模式,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持。

积极履职,政策惠农

2023年,孙春梅迎来了新身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站在参政议政的最高殿堂,她把新农人的声音带到全国两会,聚焦新时代新农人培育议题。

回到农场后,她在田间搭建“春梅响当当”理论宣讲点,用当地方言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农业现代化愿景播撒到农民心田。这些宣讲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紧密结合农时农事:插秧季节讲产业融合政策,丰收时节谈粮食安全战略。农民们坐在田埂上,听着孙春梅讲解发展愿景。

2025年3月,孙春梅再添殊荣——全国三八红旗手。颁奖词这样评价她:“20年来扎根农村,以坚定信念与实干担当,书写乡村振兴华章。”4个月后,“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称号,再次肯定了她“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的实践。

精神内核,时代价值

孙春梅的农场门口挂着一幅手写标语:“以农场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磅礴力量。”这不仅是她的创业理念,更是一种哲学思考——个体虽小,也能创造巨大改变。

在7月29日的表彰大会上,她抚摸着证书难掩激动:“这份褒奖,是对我十九年如一日扎根乡土的深情礼赞。”从怀揣“田园梦”探索生态循环的“新农人”,到带领数千农户共同致富的“兴农人”,孙春梅的成长故事,正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缩影。

农场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地图,上面标注着从农场走出去的创业项目。每个图标都是乡村振兴的火种:有邻村的蘘荷种植基地,有大学生返乡创办的农产品直播工作室,还有村民合作开设的农家乐。

星星之火,正成燎原之势。正如通州区委书记张建华所言,要让孙春梅的先进经验从“一枝独秀”到“全域绽放”,在通州区大地上形成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站在“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新起点上,孙春梅也有了新的目标。她的目光越过绿意葱茏的菜畦:“未来的农村大有可为,我将继续探索生态农业新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

孙春梅办公室的窗外,新一批参加“田间教室”的孩子们正在播种,大学生创业团队在直播销售刚采摘的有机蔬菜。金羽农民创业园里,几位返乡青年正热烈讨论着新项目的可行性方案……19年前播下的那颗种子,如今已蔚然成林。


关键词:孙春梅的乡村振兴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因为有你 新闻才更精彩

欢迎来投稿

Copyright © 2005-2024 Ca3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诚搜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