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大相国寺梵乐再放异彩

2019-02-28   诚搜网

汲取了民乐和宫廷音乐的精华——

国家级“非遗”大相国寺梵乐再放异彩

中国产经新闻报刊登 记者杨圣学报道

     

      说起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许许多多读者都知道这是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中经典一笔。水浒的故事已经过去近千年,垂杨柳也肯定是没有了。但是,那座千年古刹大相国寺依然矗立在在八朝古都开封市中心的行宫角之东,依他的雕梁画栋雄壮巍峨钟声远扬名盖天下而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 
  据大相国寺宏观大师介绍,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原名建国寺。明末开封大水,全寺尽毁。现存建筑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八角琉璃殿内供千手千眼观音像,高近七米,据传系用整段大银杏木雕成,雕像全身贴金,为佛雕中精品。钟楼内有清乾隆年间铸大钟一口,重万余斤,高近四米。传说于霜天凌晨扣钟,声闻全城,为“汴京八景”之一。相国寺为历史上著名寺院,印度、日本等国高僧均曾来访,在中外佛教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了解,梵乐又称佛乐或梵呗,是佛教弘扬教法和赞颂佛菩萨等美好事物的一种独具宗教特色的声乐。大相国寺的音乐包括“梵呗”和“劝世曲”两种,演奏乐器包括法器和乐器,法器如振金铎、木鱼、钟鼓等;用于单独演奏、也可诵经时伴奏的称为乐器。时至今日,大相国寺仍保存着大量较完整的古乐谱,在传统音乐方面禀赋一种广泛的代表性,经发掘整理诠释106首梵乐,汲取了民乐和宫廷音乐的精华,传承创新相结合,结合现代乐器演奏技巧,让空静舒缓梵乐重现辉煌,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突出体现了中国佛教以“世界和平,生命和谐”为主旨的文化价值。 
  大相国寺梵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佛教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皇家寺院的大相国寺,以荟萃天下文化精英的博大胸怀成为一方精神圣地。自寺院创建之始便有乐僧越仁大师、虚真大师在寺院演奏佛乐的记载。至唐天宝年间,大相国寺已出现完整的乐队,并于高僧在法华经开讲之前,敬献佛乐谢佛恩以吸引听众。到唐大历年间,寺院将向佛献乐定为制度,开坛讲经必由乐队献乐,以表庄严和虔敬。 
  宏观大师说,北宋时期,随着大相国寺发展的盛势,大相国寺的佛乐至北宋也达到最隆盛的阶段;一方面,由于朝廷对寺院的崇奉,国家许多重大活动和典礼都放在寺院举行,寺院为适应朝廷礼仪的需要,无论是乐队还是所演奏的佛乐,都必须更专业更规范,演奏的技艺也必须更高超,入微和庄严。因此,大相国寺重视音乐,培养专职乐僧,严格训练技巧和认真演奏乐曲的优良传统自然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参与以及在财力和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大相国寺自北宋初期即组织起庞大的专业乐队,其状况是空前的。此外,在朝廷的大力支持和安排下,大相国寺在寺内专门修建了演奏七弦琴的佛乐专业“剧院”——维摩院,以及在大殿前修建的专供一般游人和香客欣赏佛乐的演奏广场——乐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大相国寺在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使久已失传的佛乐表演得以重新再现。 
  从1927年佛毁僧散乐谱散失,历经80年,流落民间多年的《大相国寺佛乐手抄秘谱》终于在2007年,回到了它的诞生地--大相国寺。《大相国寺佛乐手抄秘谱》曾是该寺的镇寺之宝,它散失于民间之后,一度成为大相国寺僧人心中的一大憾事。《大相国寺佛乐手抄秘谱》是古老的工尺谱,有近百首乐曲。1954年,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原河南省戏曲研究所)从民间音乐工作者手中搜集到了此谱,并于1994年对乐谱进行了全面整理,后藏于该院艺术档案中心保管。2007年,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决定,将此乐谱无偿回赠大相国寺,让千年古刹重拾佛乐盛事。 
  大师说,2002年,大相国寺方丈心广大和尚为了弘扬传统佛教文化,专门培养了专职乐僧二十五名,并经过精心组织,截止目前编排了《白马驮经》、《相国霜锺》、《普庵咒》、《宝鼎赞》、《锁南枝》等四十余首佛乐曲目。乐团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指导,派乐僧去高等音乐学院进修,让千年佛乐的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在新世纪大放异彩。

关键词:“非遗”;大相国寺;梵乐放异彩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因为有你 新闻才更精彩

欢迎来投稿

Copyright © 2005-2017 Ca315.com All rights reserved.诚搜网版权所有